玩家必看“开心娱乐外挂辅助器工具”(详细透视教程)-哔哩哔哩
djja007
2025-05-06 15:11:44
玩家必看“开心娱乐外挂辅助器工具”(详细透视教程)-哔哩哔哩;WePoKe中的10万兆豆可能无法通过常规的游戏方式获得。一般来说,在WPK中获得大量欢乐豆,需要打开WePoKe软件透明挂,然后点开系统里的主线任务领取金豆。


同时,还可以在商场购买。不过,这些方法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可以查阅微扑克辅助透视的官网或者WePoKe辅助挂,以获取新准确的信息。



WePoKe领红包是真的,全新红包版的WPK透明挂。这里采用经典的WePoKe软件透明挂玩法,融合全新红包模式,各种微扑克辅助挂玩法全部融合,无需注册,轻松加入战局,血流成河,免费赢局就有红包拿。详细教程可咨询(小薇5419974了解一遭,原来WePoKe是有挂,有辅助,有透明挂,有软件透明挂,有辅助挂,有攻略,有辅助是真是假,是真的有人在用的其实确实存在挂黑科技;


1、WePoKe辅助透视,一键组局,足不出户与好友组队搓麻,欢乐升级!


2、直播强推,血流红中,邀你一起争雀圣!


3、3D牌桌让你身临其境,超酷八分钟教程透视辅助,百变装扮助你搓麻更带感!WePoKe挂测试牌友实时对局,一键匹配各路系统发牌规律,1秒开局,极致流畅无需等待!


4、WPK有辅助透视,WePoKe中牌率,微扑克专用辅助程序也能翻身做土豪,带你体验火辣刺激的WePoKe专用辅助器!


5、wepoke挂真的假的方言聊天,wpk透视辅助科技!


6、高手云集,孰强孰弱,排位赛里见分晓!全新wpk ai辅助排位赛系统强力来袭,wpk透视辅助器、精美头像框等你来赢!


玩家必看“开心娱乐外挂辅助器工具”(详细透视教程)-哔哩哔哩;黑科技WePoKe辅助挂了解小薇(5419974)咨询


1、朋友约局,wpk挂存在的


2、本色玩法,wpk挂被实锤


3、好友系统--一个人玩牌太寂寞,别忘了还有网络那头的她。


4、语音交流,趣味更多wpk长期盈利打法


5、【wpk微扑克辅助透视】十年技术积累 绝不被发现的烦恼


玩家必看“开心娱乐外挂辅助器工具”(详细透视教程)-哔哩哔哩


1、免房卡,亲友约局不花钱!万人在线,一秒开局!覆盖全国25个省市县乡的469款地方WePoKe玩法,规则地道无偏差!自主wpk机器人代打,找到适合你的德州游戏


2、绝美极品、稀有套装,限时免费赠送,引领精美搓麻风潮,WePoKe段位新赛季,与全球5亿玩家一起切磋*!覆盖全球所有wpk透视辅助合作,各地玩法一应俱全


3、万人在线金币场,快速约局,随时随地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玩法多多,汇集各地区不同特色规则的玩法,各类扑克aapoker透明挂随你挑,房间玩法自定义,安全稳定无。


WePoKe暗藏猫腻咨询了解小薇(5419974科普靠谱。



一、WePoKe战术策略



1、手中掌握牌型的概率和价值



2、适当调整*耗去的比例



3、灵活运用加注和跟注



二、WePoKe心理战术



1、观察对手的行为和身体语言



2、获取对手的心理线索



3、形象的修辞心理战术无法发展对手的决策



三、WePoKe人脉关系



1、与老练的玩家交流学习



2、组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社交网络



3、组织或参加过扑克俱乐部和比赛



四、WePoKe经验累积



1、正常参加过WePoKe比赛



2、记录信息和讲自己的牌局经验



3、缓慢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巧



1905电影网专稿 11月3日,《流浪地球3》前进三发布会在厦门举行,导演郭帆,携演员吴京、李雪健、刘德华、佟丽娅等主创出席活动。现场,《流浪地球3》不仅释出了先导海报和先导预告,郭帆导演还宣布《流浪地球3》定档2027年大年初一。

回望四年前,《流浪地球》横空出世,以高水平的特效制作、震撼的视听体验和属于中国科幻的故事,掀起了中国的科幻电影的观影和讨论热潮,收获了口碑和票房的成功。四年后,《流浪地球》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令人翘首以盼。

今年在金鸡奖的提名名单中,《流浪地球2》和《宇宙探索编辑部》共获七项提名,可以看得到一方面,我们的科幻电影的质量真的在提升;另外一方面也能看出来中国整个电影行业对科幻电影给予了极高的支持和帮助。这些电影的存在预示了一个属于中国科幻的时代到来。

回顾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科幻电影已经开始萌芽,但科幻元素并不突出,更多的还是类似神话题材的影视作品。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实施,许多编剧和导演就开始展开对于中国未来、地球未来的想象,曾涌现出《珊瑚岛上的死光》、《错位》、《合成人》等一系列科幻电影。

到了21世纪初,中国科幻电影发展进入重要形成期,也是科幻片也开始了类型化的尝试。《长江七号》、《全城戒备》、《不可思异》等作品涌现,这一时期,中国科幻电影注重于特效制作,在故事内容和叙事结构上也开始借鉴美国科幻电影,多以灾难片呈现并且向个人英雄主义转变。

2018年之后,中国科幻电影开始了对硬科幻类型电影的探索,出现了《流浪地球》系列、《上海堡垒》、《独行月球》等一批科学逻辑更能自洽、电影工业水平较高的作品。同时《疯狂的外星人》、《刺杀小说家》等幻想程度更高软科幻电影,让科幻电影与喜剧、爱情等题材类型融合,加快了对于科幻电影类型化的探索。

科幻电影以其高水平的特效制作、震撼的视听体验作为其特点,因此也是最具有工业特性,最符合电影工业美学思考的电影类型。近年来的科幻电影热潮同样也带动了电影工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准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流浪地球》中的冰封陆家嘴,为了给观众带来最震撼的视觉奇观,剧组先是用无人机配合激光雷达扫描,采集建筑高层的质感与景观;建模中在不断调整建筑状态,包括倾斜度、表面冰层等;后期再加入冰块坠落、雪花等细节特效,为观众呈现出极具视觉震撼力的冰封上海。

除了优良的制作水平之外,中国科幻电影还体现出特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电影《流浪地球》中,主角团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打开发动机只为带着地球去流浪,《独行月球》中以月球为盾牌护卫地球抵御陨石袭击,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的乡土情怀,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面对灾难时舍生取义、匹夫有责的胸襟,都是与好莱坞科幻电影不同的特点。

同时,对于人类个体的关注在科幻电影中也有体现。《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疯癫表现背后,也是剧中角色被困现实的无奈。他们以追寻宇宙之名,消解着每个人的各自的失意与无奈,体现出了电影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文关怀与反思。

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科幻文学也同样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刘慈欣、郝景芳、海漄等优秀作家出现带来了很多优秀的科幻作品;同时,中国在网络通信技术、生物科技以及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创新、中国科幻产业蓬勃发展、世界科幻大会的成功举办等等这些都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们有了《流浪地球》、《宇宙探索编辑部》等成功的科幻影片,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远未成熟,科幻的想象具有过浓的经验色彩,强度、学理性、科学性都不足,中国科幻电影仍有很大的市场与创作空间值得探索。相信未来中国科幻电影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必将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905电影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4月25日,电影《水饺皇后》举行北京首映礼,监制兼导演刘伟强,监制罗晓文,领衔主演马丽,友情特别出演惠英红和朱亚文,主演袁富华、雅玫、黄楚桐、王佳怡亮...

4月29日,电影《猎金游戏》在京举办首映礼,导演邱礼涛,监制兼主演、蒋梦婕、郑则仕出席映后见面会与观众互动交流。影片以普通人理财困境为切口,通过小...

4月29日,国家电影局最新备案公示显示,动画电影《太白金星有点烦》备案立项,编剧为周大,备案单位:广东爱美影视有限公司。

日前,由罗根·费纳根执导,托马斯·马丁编剧的心理惊悚片《冲浪惊魂》(The Surfer)发布海报,主演尼古拉斯·凯奇面部血迹斑斑,神情紧张地在打公共电话,海报...

由《野蛮人》导演扎克·克雷格自编自导的恐怖片《武器》(Weapons)首曝正式预告,影片由乔什·布洛林、朱莉娅·加纳、琼·黛安·拉斐尔、阿尔登·埃伦...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诚聘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CCTV6广告招商



 

4月24日,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在上海宣布启动“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后不久,香港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如约而至。

华安雅是她的中文名字,她的本名是Suhanya?Raffel。曾掌舵悉尼、布里斯班顶级艺术机构的她,有着丰富的国际艺术运营经验。在中国香港开馆仅4年的M+,在她的带领下,是亚洲第一家在收藏门类可和巴黎蓬皮杜中心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媲美的文化机构,更是香港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专访现场,从数字化策展到可持续发展,从粤港澳大湾区观众结构到人工智能艺术实验,面对记者接连抛出的提问,华安雅始终应对从容,并以跨文化视角勾勒出M+的雄心版图。

作为“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的首场重头戏,由M+带来的“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登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谈及展览,华安雅眼中泛起热忱光芒。400余件展品跨越百年时空,将建筑大师的东方血脉与全球视野编织成流动的视觉史诗。

“贝聿铭先生用建筑连接东西方,而我们则用展览搭建更深层的文化对话。”华安雅说,“这不仅是建筑展,更是沪港双城共同的文化基因解码。”

窗外,新天地的梧桐树影婆娑;窗内,华安雅以“热忱、说服力与耐心”编织着沪港双城的艺术脉络。

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摄影: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图片由M+提供

任何时候都有超过1200件藏品在展出

上观新闻:M+作为亚洲最重要的视觉文化博物馆之一,近年来在收藏、策展实践和公共项目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华安雅:M+至今已接待了超过850万访客人次。这对香港来说意义重大,对亚洲乃至世界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是一家专注于收藏、展示与诠释20世纪和21世纪视觉文化的博物馆,以独特的视角聚焦香港、大中华地区及周边区域的作品 。我们的藏品已颇具规模,有9000多件藏品和6.5万份档案藏品。基于这些藏品,我们举办了许多展览。当然,博物馆专注于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以及香港视觉文化等领域。这种跨领域的关注形成了视觉文化融合,非常独特,亦深深扎根于香港,是我们这个地方独有的特色。其中的“M+希克藏品”囊括了大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这是一批极具吸引力的藏品,追溯了中国当代艺术最初40年的发展历程。这个收藏的故事一经公布便成为世界新闻。而要了解这个故事,你就得来到香港M+参观。此外,我们拥有令人惊叹的设计和建筑藏品,有本地艺术家的作品与国际同行的作品相互对话,这些藏品让M+成为二十一世纪诞生的最特别的博物馆之一。

“M+希克藏品:别传”展览现场,2023 年摄影:林炜然图片由 M+提供Installation view of M+ Sigg

上观新闻:作为西九文化区发展的一部分,M+如何在香港的文化景观中定位自己?如何在本地特色和全球视野之间取得平衡?

华安雅:M+的藏品以香港的视角为根基,具全球视野,这赋予了我们独特的声音。在如今博物馆在各地普遍的世界里,每个博物馆都有独特的藏品系列,这些藏品对所在地方有着特殊意义,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收藏的香港创作者作品,无论是设计师、电影制作人、艺术家还是水墨画家的作品,都是深深扎根于博物馆馆藏的作品,让亚洲地区和国际观众有着非常具体的理解。

任何时候,我们都有超过1200件藏品在展出,其中20%来自香港艺术家或创作者。此外,我们还有大量关于大中华地区和东亚艺术的收藏。而且我们现在开始拓展更广泛的领域。设计及建筑藏品更具香港特色,我们致力于此,是因为我们知道香港是典型的国际化都市之一,开创了亚洲城市发展的先河,展现了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所以,本地与全球的关系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我们有自己的观点,这意味着我们以独特的东方视角解读从西方了解到的一些宏大叙事。

北天台花园M+游戏地景展览现场,2022年摄影:郑乐天图片由 M+提供

M+观海长廊摄影:Edman Choy图片由 Herzog & de Meuron 提供

上观新闻:自2021年开馆以来,M+采取了哪些方式吸引本地、内地和国际游客?

华安雅:博物馆开馆第一年,它是为香港人打造的博物馆。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因为它向香港市民介绍了这个获得大众支持的文化机构。当时的疫情状况开馆促成了本地的凝聚力。现在我们大概70%的观众来自其他地方,包括大湾区。事实上,我们大概40%的观众来自内地,多于30%来自香港,其余来自东亚及其他地区。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环境变化,这种情况也会改变,我们会逐渐看到不同的旅游市场。对于香港来说,我们能为观众提供的文化资源发生了变化,而博物馆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跨领域的核心理念,将流动影像与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以及纪实摄影等结合呈现,这些让我们成为亚洲独一无二的文化机构。事实上,我们是亚洲唯一一家将这些不同领域融合在一起的机构。这就是我们与周围视觉文化共生的方式。所以,对观众来说,这很容易理解。

上观新闻:您曾担任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艺术画廊的副馆长,以及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艺术博物馆现代艺术画廊当代亚太艺术藏品建设的负责人。这些经历如何影响您对M+的愿景?国际经验如何转化为本地实践?

华安雅:如何将过去的经验融入到现在的工作中,这很有意思。在来M+之前的35年里,我所做的工作确实为我现在的旅程提供了指引。在90年代初,我与当代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艺术家的合作在博物馆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所以我经常来香港、中国内地、日本、印度,每年或者每两年一次,作为我策展研究的一部分。通过展览、藏品发展、观众拓展所学到的知识,以及我为机构带来的学术成果,为我在M+所做的工作提供了指导。这段历史让我非常自豪,因为其中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从未有人做过。我想说整个博物馆团队都有这种感受,因为我们觉得我们共同打造了非常重要的东西,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回应。人们喜欢它,不断回访。同时,我们非常致力于确保我们所做的工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基于研究的,具有学术性。在当今世界,从我们亚洲的视角发出声音非常重要。

上观新闻:作为国际现代艺术博物馆与收藏委员会(CIMAM)的主席,您如何将全球博物馆管理趋势,如数字化展示和藏品共享机制,引入到M+的日常运营中?

华安雅:作为CIMAM?的主席,以及在成为主席之前作为CIMAM董事会成员的工作经历,确实为博物馆的一些战略和政策决策提供了参考。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和环境方面。博物馆如何在这方面成为积极响应且负责任的机构公民?我们将这一理念融入到了机构思考中。我们密切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如废弃物处理、资源再利用,并且利用我们作为博物馆的平台,将学习和教育放在核心位置,让我们的工作涵盖环境可持续性、福祉以及艺术、文化和社区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在国际机构建设领域密切关注的事情,同时也深深扎根于我们自己的机构,并将其作为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加以展现。

上观新闻:作为全球重要博物馆联盟(Bizot)的成员,您如何利用这个平台推动M+与西方顶级博物馆(如蓬皮杜、古根海姆)的平等对话?

华安雅:Bizot由全球最活跃和资深的顶尖文化机构组成。我们聚在一起分享经验,讨论各个博物馆在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同时也分享藏品和展览创意。M+与英国泰特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合作都属于Bizot的交流活动。当然,这些合作还包括围绕共享研究、学术交流、藏品共享、员工发展以及项目交换建立的长期关系。这种关系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亚洲新兴的同等级别机构来说,能参与到这样的交流中意义重大。我很自豪M+作为一家香港的机构,能与亚洲同行一起在这个重要的平台上交流。

M+摄影:Virgile Simon Bertrand? Virgile Simon Bertrand图片由 Herzog & de Meuron 提供

通过博物馆互相合作实现协同效应

上观新闻:M+在西九上海周期间会展示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将如何凸显上海和香港的互补文化和特色?

华安雅:西九上海文化周将展示香港正在通过像M+这样的各类机构积累重要的文化资本。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展览“贝聿铭:人生如建筑”,这个展览经过7年的筹备才完成。这是首个贝聿铭的全面回顾展。贝聿铭之前从未同意举办专门回顾他职业生涯的展览,直到M+说服他,让他觉得我们是做这个展览的合适机构。我们很荣幸能够举办这个展览,在香港展出时,观众反响非常积极,取得了巨大成功。上海站的展览于4月26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我们很高兴能把它带到这里,因为贝聿铭的成长岁月有一部分是在上海度过的。这座城市对贝聿铭的思想形成和成熟有着重要影响,他是全球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期间,我们将举办一场公众讲座,邀请贝聿铭的儿子、同样是建筑师的贝礼中,以及展览策展人兼M+设计及建筑策展人王蕾,与贝聿铭在一些建筑项目上密切合作过的艺术家徐冰进行对话。我觉得这将是一场非常重要的对话,我们也会向上海观众呈现。

上观新闻:在您看来,上海和香港如何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华安雅:我觉得我们就像姐妹城市。定期合作,一起举办展览、策划项目、进行表演,我认为这很棒。我很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合作。

上观新闻:在展览策划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与跨境文化差异或协调相关的挑战呢?

华安雅:当你把为自己机构制作的展览带到其他地方巡展时,通常会因为场地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做出调整。就像这次在上海的贝聿铭大型展览,我们不得不对展品进行精简。但这些不算挑战,实际上这是我们日常展览运输和内容调整工作的一部分。我们与上海的合作关系很牢固。我们很高兴来到上海,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同事合作。我和那里的馆长龚彦相识已久,我们经常合作。她从我们设立希克奖开始,就是评委之一。所以我们的合作基于长期的专业交流。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郑乐天图片由M+提供

上观新闻: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香港和上海如何通过博物馆合作实现城市间的协同效应?比如M+“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这样的展览,未来会在上海展出吗?

华安雅:“毕加索──与亚洲对话”是两个博物馆合作打造的特别展览,是一个目的地展览,观众需要到香港才能参观,不会进行巡展。但在其他情况下,我们会考虑将一些展览带到上海。像M+这样的博物馆,我们的工作规划通常提前三到五年,所以需要提前做好安排。但我们都会尽力去做。

不止上海,我们与很多内地机构都有交流,会邀请他们参加研讨会。今年晚些时候,我们将举办一个非常重要的展览——“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至1970年代”。在这个展览的筹备过程中,研究工作就邀请了很多内地的同行参加我们举办的研讨会,分享资讯、知识和藏品。这种合作关系贯穿于我们所有的工作中,无论是电影、建筑还是艺术领域。

Courtesy of Herzog & de MeuronM+摄影:Kevin Mak? Kevin Mak图片由 Herzog & de Meuron 提供

当M+大楼幕墙遇见全球观众

上观新闻:M+如何探索虚拟现实(VR)和扩增现实(AR)等数字展示技术应用?这些技术如何提升全球观众的参与度?

华安雅:在21世纪,数字化是我们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且越来越重要。它既是我们进行沟通的工具,也是我们作为21世纪的博物馆回应艺术家创作方式的途径。

数字化的应用范围几乎是无限的。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我们博物馆大楼里有一块很棒的M+幕墙,我们委约艺术家创作作品于LED幕墙上播放。每天18点到22点,大众可以在香港岛欣赏到这块幕墙上的作品,也可以在线观看。在香港这样一个满是流动影像幕墙的城市里,我们觉得有一块专门展示创意艺术作品的幕墙非常重要。目前在这块幕墙上展示作品《戏夜寻谜》(2025)来自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他深受80、90年代香港电影的影响,选取一些经典电影中的片段,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处理。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就是经过重新组合后的作品。所以我们也在探索将人工智能作为艺术创作工具。

除了这个,还有我们的M+官网。网站上有M+杂志,这是一本线上出版物,我们把所有的研究成果、文章、对艺术家的采访以及原始文献都发布在上面。任何人都可以浏览。每年可能只有250万人亲自来博物馆参观,但我们的官网每年有超过3500万人到访。所以线上平台吸引的观众数量非常可观。

何子彦在 M+幕墙上展出的《戏夜寻谜》2025 年由 M+及巴塞尔艺术展共同委约创作并由瑞银集团呈献,2025 年摄影:M+,香港

上观新闻:M+的“Z世代”会员增长数据如何?您认为吸引年轻人的关键是什么?对年轻一代观众的文化需求变化,M+将如何调整内容策略以保持吸引力?

华安雅:我们的观众非常年轻,84%的观众年龄在18岁到44岁之间。这太棒了,因为我们看到未来的希望走进了博物馆,还带着他们的家人同来。观众喜欢我们的博物馆,包括我们的学校项目,都让我充满动力。在过去四年里,我们的公众活动是最成功的项目之一。我们努力与所有学校建立联系,现在香港约50%的中学都会组织学生来博物馆参观。

我认为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对于一家致力于反映我们生活和文化的世界级机构至关重要。作为一家展示21世纪当代文化内容的博物馆,展览内容反映我们生活和文化世界,这自然会更吸引年轻观众及产生共鸣。我们的观众都很年轻,而且他们还会不断回访。香港观众每年回访次数高达4次。

我们在会员计划上投入了很多时间,希望建立一个与我们紧密相连的群体,尤其是更年轻的群体。比如15到20岁的年轻人。我们与“M+青年部”的大使密切合作,他们会给我们提供坦诚的反馈。这种对话确保我们的活动保持相关性和活力。通过协作,我们增强年轻人参与度和建立信心,深化与年轻人的互动,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包容的空间,激发并反映他们的观点。

M+摄影:Kevin Mak? Kevin Mak图片由 Herzog & de Meuron 提供

上观新闻:近年来,中国博物馆加速“走出去”战略,M+有海外巡展计划吗?如何在国际上讲述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故事?

华安雅:我们已经在进行由M+策划的海外巡展,这些展览是香港城市故事和我们文化机构知识成果的一部分。像M+这样的机构,打造了很多独特的产品、项目和展览,并带到世界各地。有些展览内容可能并非关于中国,比如我们将M+策展的“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的大型展览带到西班牙毕尔包古根海姆美术馆和葡萄牙波尔图塞拉尔维斯现代艺术博物馆,巡展期间吸引了超过165万人次参观。现在我们正带着“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来到上海,之后还会移师多哈卡塔尔博物馆、阿尔里瓦克展览馆展出。贝聿铭是一位伟大的全球知名建筑师,他有着中美跨文化背景。M+希克藏品系列收藏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在考虑是否可以将这个展览带到欧洲巡展。因为我觉得这些故事不仅在亚洲,在全球都应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我们会继续做下去。

上观新闻:在国际竞争加剧背景下,M+如何塑造品牌形象呢?

华安雅:我认为我们的品牌形象已经非常鲜明。我对此感到非常自豪,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我们的理念是什么,知道如何展示自己,也了解外界对M+藏品的看法。在开馆之前,我们就为此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一直强调,M+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我们是一个展示藏品的空间,让观众透过我们的馆藏了解视觉文化在全球的发展,并且放眼全球。

上观新闻:作为新兴博物馆,M+面临的最大运营挑战是什么?如何突破传统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华安雅:对于一个大型博物馆来说,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但也是一件很难做好的事情。我们对此进行了很多思考和规划。要让像M+这样的博物馆取得成功,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我们的董事局至关重要,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影响博物馆的发展,帮助我们拓展慈善捐赠,为博物馆的发展争取企业支持。归根结底,像M+这样的博物馆也是为城市服务的机构。所以,我们与众多个人、企业、博物馆自身以及董事会成员共同努力,以确保博物馆能够可持续地发展。

上观新闻:您对香港文化艺术产业的未来有何期待?M+将在其中承担怎样的角色?

华安雅:当一个博物馆被所在城市接纳,它就会成为人们创造性想象、社区创造性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来说,M+的成功在于通过这个文化机构推动城市的变革。曾经,人们对这样大型的文化基础设施是否会被城市接受存在很多争议。但现在,M+在香港开馆四年后,我感觉这种变革已经开始了。很多人告诉我,他们无法想象没有M+的香港会是什么样。现在我们有了M+,看到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感到很欣慰。尤其是看到孩子们、附近居民等不同访客及观众对博物馆的使用方式,看到这个机构像磁石一样吸引人们聚集,促进社交,增强社区参与感。看到这些变化,我感到欣慰。

上观新闻: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M+的精神,您会怎么说呢?

华安雅:M+的精神是富有雄心壮志的。我一直觉得,我们开幕的时候,散发出一股照亮香港的能量,充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活力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所以M+的精神宛如一道能量彩虹。

这种精神由三个核心特质定义:热忱(Passion)、说服力(Persuasive)和耐心(Patience)。M+是一家充满激情的机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自信地呈现引人入胜的内容,激发灵感。同时,我们是一家较新的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也非常有耐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