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良: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办好工程技术类职业本科教育
创始人
2025-07-30 10:40:26

“发展职业本科本质上是一场生产关系变革,通过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重构适应智能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

张大良谈到,职业本科教育不是普通本科教育的“复制版”,也不是职业专科教育的“加强版”,而是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高阶职业教育“创新版”。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加快构建评价体系是推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五个关键维度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发展

教育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87所职业本科院校。2024年,职业本科在校生40.68万人、招生10.96万人。

对于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主要动因,张大良认为来自五个关键维度:一是破解产业升级的“人才断层”困境;二是重构高等教育“金字塔结构”和教育类型;三是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适配;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重塑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新生态;五是纾解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建设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这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升级,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供大批新增从业人员,更是高等教育支撑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跃升的重大工程。”张大良说。

如何办好工程技术类职业本科教育?

对于工程技术类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路径,张大良在专访中谈到,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二是坚守职教使命责任,彰显类型教育办学定位;三是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引导职业本科提质增效;四是创新路径方法举措,打造数智赋能办学平台;五是围绕不可替代特质,实施优势特色发展战略。

张大良表示,要坚持和突出职业教育属性,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校地融联、理实融创,优化专业集群布局,打造“千校千面”的职教品牌;要改革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构建“政校行企”协同治理体系,将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标准,健全德技兼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筑牢“不可替代”的人才培养基座;要完善“引育用评”机制,大力引进产业教授和技术大师,健全教师企业实践与能力提升制度。

他进一步谈到,要在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创新上下功夫,把握好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平衡点,真正形成“高标准”与“职业性”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能解决复杂生产问题、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以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为契机,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今年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释义(试行)》,为职业本科教育量身定制了一套系统的教学评估标准。“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国家政策从‘破冰’走向立标,可谓‘十年磨一剑’。”张大良表示。

张大良谈到,要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校地融联、理实融创为主线,着力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健全有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构建有利于教师潜心育人、静心治学的教育生态,激励职业本科院校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对于职业本科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他认为,要贯通“评价-决策-执行-反馈”机制,提高治理效能,建立符合职业本科特质、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潜质与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要强化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聚焦企业技术难题开展研发与转化,反哺教学并提升社会贡献度。

张大良表示,要引入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贯穿培养标准制定、教学质量监控、毕业评审全链条,健全基于合格评估和专业认证的常态化质量监测与持续改进机制;要建设智慧评价平台,聚焦质量提升、能力跃迁、发展改进三个维度,强化过程评价,追踪过程数据与能力成长图谱,完善“监测-预警-增值”实时闭环的质量保障。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本科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和治理模式。”张大良谈到,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更加注重科教融汇、科技创新,联合拥有研究机构的龙头企业、科技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共同体,让企业全过程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和教材研发、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教学实施和评价考核。

他认为,要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着力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共享资源、共办专业、共定方案、共研标准、共建课程、共编教材、共育师资、共设基地、共同“出海”;要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及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基于真实项目的模块化教学,建设智能化、高水平、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与技术创新平台,提升学生解决复杂现场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张大良表示,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基本育人范式和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意识,推进理实一体教学,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变革,广泛应用智能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治理模式;实施智慧教育,建设智能化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生产场景,共享区域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平台,实现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和服务质量提升。

“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不可替代性’,要精准对接区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推进‘四链’深度融合。”张大良表示,要锚定产业发展高端需求,聚焦智能制造、数字服务、绿色能源等领域,在企业实施应用型技术研发、改进工艺,把企业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大力培养“素质好、基础厚、技术精、懂工艺、强操作、会管理、能创新”的生产一线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