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融合 智能赋能——华北电力大学构建软件工程育人新范式
创始人
2025-10-13 11:20:23

人民网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孙竞)在能源电力行业加速迈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如何精准对接行业前沿需求?近日,记者从华北电力大学获悉,该校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正以“领域融合、智能赋能、产教共生”为核心理念,探索构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新体系,为培养支撑能源电力未来发展的卓越软件工程人才探索新路径。

以“领域融合”夯实育人根基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韶华介绍,为系统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能源电力行业智能化需求侧的精准对接问题,促进学生基础工程能力与高阶创新思维的贯通培养,学院以“学生中心、能力导向、建构生成”为核心理念,进行了系统性改革。

在控制与计算机党委统筹领导下,软件工程课程团队负责人、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石敏牵头设计改革路径,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林碧英协同指导,该校辅导员刘娜深度融入学工联动,形成了教学与育人并重的创新团队。

石敏介绍,系统改革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重构了“软件为体、智能为用、电力为场”的课程体系,坚定以软件工程知识体为基础,将人工智能技术为赋能,将能源电力行业作为实现领域,形成逐级递进的课程结构,并配套建设了覆盖全流程的电力行业案例库与教学资源;二是创新了“项目驱动、建构生成”的教学模式,推行“1+M+N”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从扎实的基础工程能力向高阶系统架构与创新思维的自然跃迁;三是打造了“产教共生、阶梯递进”的实践机制;构建了“课程实验-项目实训-企业实战-毕业设计”四阶递进的实践体系,将数十项源自龙头企业的真实项目融入教学。

“学校始终鼓励学院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软件工程专业在改革中主动对接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的前沿需求,这是学校‘以行业建学科、以需求促改革’理念的生动实践。”王韶华说。

以“数据驱动”重塑课堂生态

为规模化、精准化地落实育人目标,教学团队深度应用了“AI驱动的软件工程教学支撑平台”。该平台可提供从智能导学、代码自动评阅、项目协同管理到学习行为分析与能力图谱构建的全方位支持。记者在现场看到,教师端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学生的代码提交情况与项目进展。

“我们不仅自己构建了基于智能体和数字技术的专业数字教师,同时还引入希冀等平台,提供学生能力图谱生成和精准学情诊断,实现‘教与学’的双向赋能。”石敏说。

“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辅助系统,而是一个集成教学、评价和管理的智能平台。”林碧英介绍,该系统不仅可以支持学生通过智能交互问答方式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也为教师提供精准学情诊断,为学生提供即时反馈,实现教学双向优化。

让“融合共生”成为育人主旋律

石敏介绍,系统性的改革实践带来了显著成效: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建成多门国家级及省部级一流课程;教学成果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等多项荣誉。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重要竞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深造率稳步提升,大量优秀学子进入国内顶尖学府深造,更多校友已成为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

“这种行业应用驱动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走向能力建构。”石敏谈到,“学生们不仅能写出高质量的软件,更能理解系统背后的行业逻辑,具备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能力。”

王韶华表示,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推动“软件+智能+电力”的深度融合,探索软件工程专业服务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通过教育创新,为国家能源数字化转型贡献更多“华电力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