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很友好,北京的一些苏联式建筑也让我想起家乡。”俄罗斯留学生阿丽娜回忆起2年前初到北京时的情景,倍感亲切。受访时,她讲中文的语速很快,坦言自己此前从未踏足中国,本来心中有些忐忑,但这种熟悉感迅速消解了初来乍到的局促,让她很快融入了这里的生活。
今年夏天,阿丽娜从北京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毕业,计划继续留在本校攻读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当初选择来中国深造,不仅是看好中国的发展机遇,更是因为在了解中国文化后,她发现自己深深喜欢上了中国人的性格与思维方式。
“偏喜欢挑战”
本科三年级时,阿丽娜才从零开始学习中文。“与俄语和英语相比,中文是最难的,像一只拦路虎,但我偏偏喜欢挑战。”阿丽娜说,尤其是中文的汉字和拼音是两套系统,学起来难度很大。
在不懈努力之下,她只用了2年多的时间,就通过了HSK(汉语水平考试)5级。然而,由于俄罗斯缺乏中文语言环境,她的口语常常得不到练习。
在中国留学的最初两三个月里,她在课堂上根本不敢开口。“开组会时我怕老师同学听不懂我说话,就干脆什么都不说,后来才慢慢放开胆量,开始有了提高。”她觉得,学习中文最重要的是要多和母语者交流,这样能纠正发音,进步更快。如今,她已经能用中文接受采访,而且语速颇快,对答如流。
回顾整个历程,阿丽娜认为,学习语言,也是在学习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只有真正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才能说好中文。
“我最喜欢的中国电视剧是《父母爱情》,特别适合外国人看。”阿丽娜笑着说,这部剧讲述了一个家庭在几十年间的生活变迁,从中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还能够学习新中国的发展史。
竞争激烈 不能松懈
在以中国学生为主的课题组里,阿丽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为了跟上进度,她必须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中英文专业文献,加班加点学习研究。
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中,她实现了蜕变——过去只会想“问题能不能解决”,现在凡事都思考“怎样能做得更好”。
组会上,她要求自己全程使用中文进行报告。起初,为了做十几分钟的报告,她要提前准备一整天,而现在只需两三小时便能完成。遇到不懂的中文专业术语,她会立刻记下来,查阅学习。
“日积月累下来,现在我不仅可以全程中文发言,还能听懂80%的中文组会讨论。”阿丽娜为自己的进步感到欣喜,但始终保持着谦虚的心态。她深知自己的发言水平和中国同学相比还差得很远,因此每次都会把组会内容录下来,回去听录音学习。
“阅读用英文,发言用中文,思考用俄语,是我读研期间的状态。我以后争取直接用中文思考。”阿丽娜说。
助力两国经贸合作
最近,阿丽娜正忙着研究组织管理创新方面的内容。“在我看来,有意义的创新核心在于‘人’——归根结底,我们要分析人的需求。”她说。
她以服装贸易为例解释道,有些中国出口的服装在俄罗斯打不开市场,商人也找不到原因。其实是因为两国消费者的审美习惯存在差异,许多在中国热销的服装颜色,却不一定适合俄罗斯消费者。
要打开外贸市场,阿丽娜认为关键要深刻理解不同国家人民的认知差异和需求差异,做到“用户想要什么,我们创造什么”。
这正是她希望通过努力贡献的力量——展望未来,她期待凭借自己对中俄语言文化的熟悉,为两国经贸合作带来“有意义的创新”。
上一篇:积极引导未成年人科学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