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制创新焕发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活力
创始人
2025-11-05 14:20:26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一体化建设的实效,直接关系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虽已突破“各自为战”的零散格局,但学段衔接断层、内容重复冗余、协同机制不畅等问题仍未根本解决。东北师范大学常青教授所著《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课题的重要研究成果。该著作围绕“如何以机制创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纵深发展”这一核心命题,以多学科视角搭建理论框架,用大规模实证调研锚定现实痛点,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落地层层递进,为破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性梗阻提供了系统性方案,是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一部佳作。

纵览全书,其最鲜明的价值在于跳出“就课程论课程”的传统视角,将机制创新贯穿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全链条,构建起历史溯源、理论解构、实践突破的完整逻辑闭环。

回溯历史、把握规律,锚定机制创新的逻辑起点。该著作并非将政策文件简单罗列或历史经历直白描述,而是以规律认知深化为主线,梳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政课从单一学段德育到跨学段协同,再到一体化系统推进的演进脉络。尤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等思政课重要论述的理论溯源,不仅为机制创新锚定坐标,更清晰揭示出一体化建设不是内容叠加,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协同育人的本质,深刻点明了思政课一体化的出场逻辑。这种历史纵深的分析,既呈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规律不断深化的认识轨迹,也为通过机制创新打破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局限奠定了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透析理论、追问本质,搭建机制创新的科学框架。作者提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应具备有机性、内涵式、可持续性三重核心特质。其中,有机性强调各要素的协同共育,而非机械相加;内涵式聚焦内容体系的梯度设计与价值引领的深度渗透,而非外在式搭建;可持续性则指向长效保障机制,避免建设沦为“运动式工程”。基于这一认知,该著作进一步从主体协同、客体贯通、介体联动、环境浸染四个维度搭建机制框架。在主体协同上,破解“高校热、中小学冷”,“学校主责、社会缺位”的困境,提出家校社与高校马院的多元协同机制;在客体贯通上,基于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设计生活体验、知识理解、价值认同、行为践行的梯度内容体系,避免小学讲大道理、大学讲小故事的错位;在介体联动上,打通课学段壁垒,让一体化从理念落地为“可操作的实践”。这种结构化、系统化的理论设计,不仅回答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是什么、如何做”的问题,更为机制创新提供了清晰的“施工图”。

立足实践、直击痛点,明晰机制创新的落地路径。该著作以问题导向明确机制创新的发力点,展现出强烈的现实观照。作者通过对覆盖全国多省市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进行大规模的实证调研,引入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借助智能科技发展提供的先进分析工具对相关数据做了全面精准、科学有效的深入分析。这一做法突破了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重理论、轻数据,重逻辑、轻事实的方法论困境,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范式转换做出了有益尝试。通过以上工作,该著作精准抓住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的统筹管理碎片化、教师发展断层化、支持保障形式化三大核心痛点,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实效性、长期性的机制改革创新举措。以上工作集中体现了作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品格,值得学界学习、效仿。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研究》以机制建设为主线,实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其价值不仅在于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科学参考,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提供了操作指南,更在于从学理层面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经验探索走向科学建构。这部著作无疑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力作,值得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入研读。

(作者:杨增岽,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规划部发展与政策研究室主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