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18日电 (记者郝孟佳)近日,2025青少年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科技教育研讨会暨后备科技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吸引了300余名中小学校长、教师及科博场馆工作者现场参会。

研讨会上的“人机共舞”表演环节。主办方供图
会上,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发展趋势、足球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突破与教育落地路径、新一代机器人教育理念与课程架构、人形机器人开源体系助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人机协同推动AI通识教育高质量规模化开展等主题作报告,系统分析前沿技术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校长丁伯华表示,本次研讨会是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探索未来后备科技人才培养路径的重要实践。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学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帮助更多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北京建筑大学机器人工程系教授秦建军指出,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产业正迎来关键发展期,迫切需要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要推动大中小一体化育人和开源平台共建,为青少年搭建走近产业前沿的成长通道,为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据悉,本次会议由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怀柔区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当日,以“飞行器集群智能与足球机器人前沿科普”“数智时代学校治理创新”“机器人学习与研发经验分享”“人形机器人搭建与调试实践”“未来中小学机器人与科技教育发展路线”为主题的五个平行论坛同步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