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正深刻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日前,“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外专家学者共探“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未来”“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面对“智能时代,大学何为”“教育强国,高教何为”的时代之问,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浙江大学共同推出系列访谈,聚焦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人才培养与大学使命等话题,邀请大学书记校长畅谈思考,凝聚共识。
“围绕真实的科学问题和产业需求,快速组队,快速迭代,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战略必然。”在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接受访谈时表示。
金力指出,回顾人类科学史,每次科学的大跨越,都源于思维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如今,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不仅是第五范式,更是对实验、理论、计算、数据这四个范式整合与超越,形成了一个闭环。他认为,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作为科学的工具,它正在成为科学本身或者科学本身的一部分。
谈及人工智能对于科学范式的变革,金力从五大维度进行阐释。一是从“显微镜”到“望远镜”。“过去,解析一个蛋白结构往往需要漫长时间、昂贵设备和高昂成本。如今,利用人工智能,仅需十几分钟就能完成对中等大小蛋白质结构的预测工作。同时,依托超大规模基因组数据库和大模型筛选,科研团队可以在更大空间中系统性发现关键靶点,突破人类经验偏见的限制,让‘被忽视的可能性’重新被看见。”金力说。
二是从“理解自然”到“设计自然”。金力谈到,人工智能不仅能够解读自然已经写好的“密码本”,还能从零开始设计,辅助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索生命设计空间,“科学家的角色正从自然的学徒,进化为生命的建筑师。”
三是从“阅读实践”到“小时级迭代”,实现自主闭环。金力介绍,复旦大学和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共同开发的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平台,目前已汇聚12个学科领域,吸引120多个实验团队入驻。在该平台,研究者可以自行设定目标,系统自动迭代优化,直至找到最优解。
四是重构创新生态。“传统的创新模式是一根线性链条,大学做基础研究、产出论文和专利,之后企业进行开发和市场推广。但在人工智能时代,这根链条正在被打破与重构,科学发现、技术开发和产品化不再是串联的,而是并行的、交织的、快速迭代的一个整体。”金力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也应该成为生态的枢纽,共同推动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创新。”
五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学科壁垒和技术鸿沟。金力提到,传统的学科组织方式,就像一个大花园,边界很清晰,这种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在人工智能时代,很多突破会发生在人工智能和学科的交界处。他介绍,复旦大学建立的六个创新学院就是要把“大花园”变成“集市”,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让人工智能专家、领域科学家、工程师、产业人才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协作。
“在AI时代,封闭意味着落后,开放才能带来加速。”金力指出,AI时代的人才呈现出极度年轻化、学科交叉强化、行业巨头崛起等特征。对此,大学需加速教育科技人才体系变革。
金力介绍,复旦大学正在构建教育科研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培养模式。在教育方面,复旦大学已经实现了AI课程覆盖所有学生,“AI+”教育覆盖所有一级学科,AI素养要求覆盖所有专业;在科研层面,复旦大学建设了全国首个国内高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连续三年举办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科学智能大赛;在实践层面,学校通过链接校企需求对接平台、校地合作平台和校企联合实验室,不断扩展AI产教融合生态。
“我们希望培养出更多具有多方面潜力,能够自主调控、自我学习、持续创新的‘干细胞式’人才。我们想要打造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是激发创造力的实验场、跨界融合的孵化器以及连接世界的开放平台。”金力最后表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