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毫厘之间 雕琢大国重器(在基层)
创始人
2025-11-24 09:00:54

  晨光初照,机械轰鸣,车间里一片忙碌,身着橙红色工服的陈汉龙穿梭在生产线。33岁的陈汉龙,是中铁科工集团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重型装备厂机加车间班长,今年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10年,刚毕业的陈汉龙带着对精密机械的浓厚兴趣,进入中铁科工江夏基地机加车间成为一名车工。“刚入职的时候,车间里的前辈就对我说,要把‘零缺陷’当作目标,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加工细节。”

  平日里,陈汉龙准备了一个小笔记本,一直带在身上,工作中但凡有疑问、难题、错误、亮点,他都会随时记下来。“忙起来的时候没空思考,闲下来我就会反复琢磨加工中遇到的问题,尽量优化每一个细节。”时间长了,陈汉龙成了大家口中“记性最好”“金点子多”的陈师傅。陈汉龙逐渐提炼出“陈汉龙加工法”,涵盖10项先进操作法和30余种工装夹具,攻克了多项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高精度机床的嗡鸣声伴随着飞溅的金属碎屑,这是陈汉龙日常的工作环境。艰苦的环境劝退了许多同龄人,但陈汉龙一直在坚守。

  三峡电厂70万千瓦水轮机组曾是世界上承载推力最大、单机容量最高的机组。这套机组中,推力头和镜板易磨损、难修复,需要采用超精加工工艺。为此,陈汉龙带领团队定制化设计出一套推力头平吊专用的吊具和镜板吊具,连续8年保障水电机组稳定运行。

  为了带动更多青年人走技能报国之路,陈汉龙牵头成立“陈汉龙创新工作室”。“在工作室里,‘老带新、传帮带’一起学,把有冲劲的年轻人拧成一股绳,做创新智造的‘精准钻头’。”陈汉龙说,工作室成立7年来,完成技术革新68项,获国家专利15项。

  2023年,中铁科工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新型隧道掘进装备——掘爆机。陈汉龙与工友们参与研制驱动箱部分。作为整台机器的“心脏”,驱动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经验不足、参数缺失、工序陌生等难题,陈汉龙带领团队以刻刀般的“钻劲”扎进生产当中。“加工工件时,毫厘之失都会对产品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通过加工实验的方式,记录过程中的每一个数据,并在每个参数后都附上了注意事项。遇到问题,我们也积极和技术部门、研发团队沟通,将一线经验与科学理论结合。”经过一个月的攻坚克难,陈汉龙所在的团队零失误交付核心部件。

  “岗位可以平凡,但人生不能平淡,只要肯钻研、敢创新,无论什么岗位都能干出一份事业,希望未来能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陈汉龙言语间充满自豪。

  (闵靖涵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4日 16 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