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之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程砚秋有他的思考。
1932年,京剧大师程砚秋远赴欧洲考察戏曲音乐。1933年回国后,他提出了19条建议,第一条便是“国家应以戏曲、音乐为一般教育手段”。
在他看来,欧洲戏曲音乐之所以发达,源于其将艺术融入国民教育的各个层面。宗教教育、伦理教育、政治教育、社会教育等,皆以艺术为手段,而非仅凭单调的教科书。欧洲人从小学到大学,始终以戏曲音乐为教科书,使其成为真正的国民教育和常识教育。
究其原因,程砚秋指出,戏曲音乐是携带着兴趣而来的,比那“板起面孔”的经典和论文更容易使青年们接受。触类旁通,蔡元培的“美术代宗教”论,李石曾的“戏曲代宗教”论,也是基于这种见解而提出的。
程砚秋的艺术教育理念在今日看来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观察到,欧洲的国立剧院在学校休假时专门为学生开设日场演出,使学生能够在剧场中“印证他所读过的剧本”,这种将课堂学习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正是当下教育所倡导的“知行合一”。换言之,艺术教育不应停留在知识传授的表层,而应深入学生的生命体验中,成为塑造人格、丰富心灵的重要途径。当代教育研究表明,艺术体验能够激活大脑多个区域,促进创造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这正是传统单一教育模式所欠缺的。
今年,教育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计划安排年度演出54场,并要求演出单位结合艺术讲堂、作品导讲等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艺术创作的理解。这一举措,与程砚秋“以戏曲音乐为教育手段”的理念不谋而合。
艺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而是开启感知世界的另一扇窗。当孩子们亲身走进剧场,聆听交响乐的第一个音符,观看舞者腾空的瞬间,那种现场艺术带来的震撼是无法替代的。
不久前,在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带来的话剧专场演出,精选了5部中外经典剧目。从反映东北家庭坚韧前行的《父亲》到曹禺先生的传世之作《雷雨》,艺术家们用精湛的演技和饱满的情感,生动刻画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深深打动了在场师生,现场掌声不断。这种全身心的浸润式体验,能够瞬间点燃学生对美的惊奇与渴望。
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以艺术为媒介,以其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让立德树人从知识传授升华为精神塑造。单靠几场演出远远不够,真正的艺术教育,或者说美育,需要多元化的实践途径。
在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美育学社的同学们最近走进艺术馆,开展了以“艺路同行,美育共创”为主题的秋季美育实践活动。他们不仅沉浸式参观了“太空星光”“旧厂岁月”等多个主题展览,还参与了“艺术重构”共创环节,分组进行临摹、文字创作与主题拍摄,将观展过程中的艺术启发转化为富有创意的团队成果。
这种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提升审美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也将艺术教育的感染力带入公共空间。
程砚秋的艺术教育观还具有鲜明的普惠性特征。他主张艺术教育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成为全体国民共享的教育资源。这一思想在今天尤为重要。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艺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许多基层学校的学生鲜有机会接触高水平演出。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应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倾斜,让更多孩子受到优质艺术熏陶,助力缩小城乡、区域间的美育资源差距。
重庆市璧山区的经验值得借鉴。面对资源不均的挑战,该区构建了“政策支撑、校本实践、学生受益”的三维模式。区教委数据显示,仅2024年,全区就累计投入专项经费约625万元,较2022年增长9.54%,对学校美育功能室、设施设备投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数字化手段也能助力艺术资源共享,借助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通过线上直播、艺术慕课、云端美育资源库等,让边远地区学子也能共享优质艺术资源。
高雅艺术真正在校园扎根,不仅要“送进去”,还要“留下来”。学校应积极配合,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可结合教育大纲,构建“课程+活动+实践”的立体化美育体系,将艺术欣赏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例如,在语文、历史等课程的设计中,可以融入戏剧、音乐等跨学科教学;或设立校园艺术节、戏剧社、合唱团等常态化平台,培育校园文化土壤。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人成长层面,还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命题。程砚秋当年极力倡导戏曲教育,正是看到了传统艺术形式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让年轻一代通过艺术教育建立文化认同与自信非常重要。
回望程砚秋90多年前提出的“第一条建议”,他将艺术教育提升到国家教育战略层面的思考,对当下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物质丰富而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价值,让美的教育成为每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培养出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情怀、既具创新能力又有审美眼光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为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实践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