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教育装备要从单一“教学工具”向“教育新基建”转变
创始人
2025-04-30 17:20:27

人民网天津4月30日电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地区重塑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如何突破传统课堂形态桎梏,破解教师数字素养鸿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推动技术赋能、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命题。”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举办期间,无锡高新区党工委(新吴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柳接受人民网专访表示。

“作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新吴教育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深化的战略升级。”杨柳介绍,今年,新吴教育的工作重点将聚焦构建学段衔接的课程矩阵、打造多维协同的育人模式、重塑智慧教育的发展样态等。未来,区域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将聚焦学科融合与创新实践,为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新吴样本”,助力学生找准发展定位,成为未来科技竞争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对于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杨柳认为,传统课堂评价长期面临三大困境:一是人工观察数据碎片化,课堂要素覆盖率不足;二是反馈周期较长,改进建议错过反思黄金期;三是评分依赖观察者主观经验。

她谈到,近年来,新吴区引入“AI课堂观测系统”,通过AI技术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技术赋能、数据循证、生态重构”的创新模式。该系统实现了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全景化、精准化诊断,有效破解了传统教研痛点,形成了“人机协同”的教学反思策略。

在谈及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边界时,杨柳认为,要遵循伦理规则原则,加强数据、算法、应用三个层面的监管。同时,可以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让教师更好地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素养。

“新吴区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我们认识到教育装备从单一‘教学工具’向‘教育新基建’的转变,是技术驱动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必然选择。”杨柳表示,“教育新基建”以“生态属性”为导向,通过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覆盖教学全场景的智能基座。这也要求区域管理者跳出“设备采购思维”,转向“生态构建思维”,从顶层设计到实施路径全面革新。(李依环、实习生董苗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