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13日电 (记者郝孟佳)日前,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身心健康二十条”)。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身心健康二十条”首次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一体谋划部署,同步提升学生强健体魄和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记者了解到,此次出台的“身心健康二十条”共五大部分,20项具体措施,聚焦五育融合、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组织保障,突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环境建设,关注同伴、师生和亲子三大关系的培育和优化。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强化五育融合,重点是使学生自身强,有效增强自身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让每一‘育’都作用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拥有未来成长需要的强健体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未来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
每名学生至少参加1个兴趣小组或社团
在学校育人方面,组织形式多样的班集体活动,积极支持学生融入学校、融入团体,建立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学伴”等互助机制,每名学生至少参加1个兴趣小组或社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同学间差异、正确处理同学间矛盾冲突。
“身心健康二十条”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试点设立“成长导师”,对需要给予引导的学生制定支持方案,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鼓励教师做学生愿意倾诉和求助的“大朋友”,建立“师生对话日”“心灵信箱”“午餐面对面”等沟通机制。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解析,此次出台的“身心健康二十条”紧紧围绕“育人”,关注每一名学生,不断优化学生成长节奏,引导学校构建精准支持、持续发展、多元协同的育人生态环境,办有温度的教育、促学生有力量的成长。
六类情况做到“六必访“
“身心健康二十条”提出,注重家庭建设,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推动“家长会、家长课、家访行”有效落地,鼓励家长走进学校,深入了解教育教学实践,参与学生身心健康活动。要落实落细家访制度,对特殊家庭、行为异常、情绪突变、学业困难、社交障碍、生活变故六类情况做到“六必访”。
在学生健康使用网络方面,“身心健康二十条”指出,要引导学生养成科学使用电子设备习惯,提升学生网络素养,严格学校手机管理制度。强化家庭教育指导,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减少对电子产品过度依赖。
在学生健康体检制度方面,“身心健康二十条”明确,要开展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量监测,重点关注和预防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影响学生健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