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自护 网络素养教育
网络素养教育指的是网络使用者应具备的网络素质及道德规范,未成年人及成年人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网络规范、道德修养、网络素养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知识,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为广大青少年益智广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不过面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网上咨讯,年轻一代的辨别和自律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为增强青少年自觉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团中央、教育部、文旅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向全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约内容如下:
将网络作为课外学习的一种新工具和了解大千世界的新途径,不接触不浏览有关色情、愤恨、暴力、邪教或者怂恿进行非法活动等内容,如果已接触了这些不良信息,要及时告诉父母和老师以取得帮助。
在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时,仍要礼貌待人,不使用脏话;要态度诚恳,不欺诈他人;要遵守礼节,不随心所欲。总之,要尊重他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不要透露有关家庭的任何资料,包括姓名、地址、电话等;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在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前,不要约会网上的朋友;不要恶意挑衅;不参与不良的网上游戏等。遇到令自己不适的信息时,不要回复并马上告诉父母和老师。
要敢于担当“网络安全小使者”的责任,在保证自己不参与违背道德、法律活动的前提下,对于周围的小伙伴有不良行为者,要加以劝阻说服或告诉家长和老师。
要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制定一些上网规则,把它贴在计算机附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每次连续上网时间不超过1小时,要坚持做眼保健操;要制定学习计划,不盲目上网;要坚持户外运动,保证健康体魄。
● 网络谣言往往标题醒目、内容夸张,进行多渠道传播。分辨网上的信息真伪,需要我们擦亮眼睛、理性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推波助澜!
● 不传谣,就是不能被“我也是好心”、“宁可信其有”、“信不信由你”这种心态所左右,牢记谣言每转发一次就会得到指数级别的扩散。
●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细查谣言的蛛丝马迹,关注政府网站等权威信息来源,利用辟谣网站、公众号等工具积极参与网络谣言的澄清,助力清朗网络空间!
● 使用网络语言要注意场合。在不合适的场合使用网络语言,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网络语言不能代替正常语言表述,滥用甚至会带来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
●不良的网络语言可能会成为负面情绪的垃圾桶、语言文化的污染源,对于一些潜在的危害,应该保持理性、不被情绪左右,不盲目迎合潮流,不使用不良网络语言。
●同样的网络用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代表的情绪也会不同,有时候乱用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 使用网络语言要注意对象。与不熟悉网络语言的人交流可能产生语言代沟,反而增加交流成本,降低沟通效率。
● 利用网络课堂助力学习,拓宽视野,积极和同学、师长探究、分享学习内容。
● 善用搜索引擎助力学习,学会举一反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 借助网络,足不出户便可行万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丰富课余生活。
● 加入与自己学习兴趣、水平相匹配的社群,开展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
● 不要轻信网友的信息,也不要随意加群。社交网络上有些用户会注册多个ID,打着兴趣交流,爱好分享等旗号,以流量欺骗为目的拉拢大家入群,谋取利益。
●网络世界鱼龙混杂,同学们如果遭到网络暴力,要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权,及时求助师长,必要时报警!
● 网络上各类广告营销层出不穷,遇到请求添加好友时,千万警惕,不要相信所谓“福利”。
●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既要合法保护自己的隐私,又要尊重他人隐私,善意提醒他人不要受骗、受害。
原标题:《提升网络素养|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小知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Android版
iPhone版
iPad版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