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 11月3日,《流浪地球3》前进三发布会在厦门举行,导演郭帆,携演员吴京、李雪健、刘德华、佟丽娅等主创出席活动。现场,《流浪地球3》不仅释出了先导海报和先导预告,郭帆导演还宣布《流浪地球3》定档2027年大年初一。
回望四年前,《流浪地球》横空出世,以高水平的特效制作、震撼的视听体验和属于中国科幻的故事,掀起了中国的科幻电影的观影和讨论热潮,收获了口碑和票房的成功。四年后,《流浪地球》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令人翘首以盼。
今年在金鸡奖的提名名单中,《流浪地球2》和《宇宙探索编辑部》共获七项提名,可以看得到一方面,我们的科幻电影的质量真的在提升;另外一方面也能看出来中国整个电影行业对科幻电影给予了极高的支持和帮助。这些电影的存在预示了一个属于中国科幻的时代到来。
回顾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科幻电影已经开始萌芽,但科幻元素并不突出,更多的还是类似神话题材的影视作品。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实施,许多编剧和导演就开始展开对于中国未来、地球未来的想象,曾涌现出《珊瑚岛上的死光》、《错位》、《合成人》等一系列科幻电影。
到了21世纪初,中国科幻电影发展进入重要形成期,也是科幻片也开始了类型化的尝试。《长江七号》、《全城戒备》、《不可思异》等作品涌现,这一时期,中国科幻电影注重于特效制作,在故事内容和叙事结构上也开始借鉴美国科幻电影,多以灾难片呈现并且向个人英雄主义转变。
2018年之后,中国科幻电影开始了对硬科幻类型电影的探索,出现了《流浪地球》系列、《上海堡垒》、《独行月球》等一批科学逻辑更能自洽、电影工业水平较高的作品。同时《疯狂的外星人》、《刺杀小说家》等幻想程度更高软科幻电影,让科幻电影与喜剧、爱情等题材类型融合,加快了对于科幻电影类型化的探索。
科幻电影以其高水平的特效制作、震撼的视听体验作为其特点,因此也是最具有工业特性,最符合电影工业美学思考的电影类型。近年来的科幻电影热潮同样也带动了电影工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准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流浪地球》中的冰封陆家嘴,为了给观众带来最震撼的视觉奇观,剧组先是用无人机配合激光雷达扫描,采集建筑高层的质感与景观;建模中在不断调整建筑状态,包括倾斜度、表面冰层等;后期再加入冰块坠落、雪花等细节特效,为观众呈现出极具视觉震撼力的冰封上海。
除了优良的制作水平之外,中国科幻电影还体现出特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电影《流浪地球》中,主角团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打开发动机只为带着地球去流浪,《独行月球》中以月球为盾牌护卫地球抵御陨石袭击,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的乡土情怀,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面对灾难时舍生取义、匹夫有责的胸襟,都是与好莱坞科幻电影不同的特点。
同时,对于人类个体的关注在科幻电影中也有体现。《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疯癫表现背后,也是剧中角色被困现实的无奈。他们以追寻宇宙之名,消解着每个人的各自的失意与无奈,体现出了电影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文关怀与反思。
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科幻文学也同样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刘慈欣、郝景芳、海漄等优秀作家出现带来了很多优秀的科幻作品;同时,中国在网络通信技术、生物科技以及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创新、中国科幻产业蓬勃发展、世界科幻大会的成功举办等等这些都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们有了《流浪地球》、《宇宙探索编辑部》等成功的科幻影片,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远未成熟,科幻的想象具有过浓的经验色彩,强度、学理性、科学性都不足,中国科幻电影仍有很大的市场与创作空间值得探索。相信未来中国科幻电影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必将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905电影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4月25日,电影《水饺皇后》举行北京首映礼,监制兼导演刘伟强,监制罗晓文,领衔主演马丽,友情特别出演惠英红和朱亚文,主演袁富华、雅玫、黄楚桐、王佳怡亮...
4月29日,电影《猎金游戏》在京举办首映礼,导演邱礼涛,监制兼主演、蒋梦婕、郑则仕出席映后见面会与观众互动交流。影片以普通人理财困境为切口,通过小...
4月29日,国家电影局最新备案公示显示,动画电影《太白金星有点烦》备案立项,编剧为周大,备案单位:广东爱美影视有限公司。
日前,由罗根·费纳根执导,托马斯·马丁编剧的心理惊悚片《冲浪惊魂》(The Surfer)发布海报,主演尼古拉斯·凯奇面部血迹斑斑,神情紧张地在打公共电话,海报...
由《野蛮人》导演扎克·克雷格自编自导的恐怖片《武器》(Weapons)首曝正式预告,影片由乔什·布洛林、朱莉娅·加纳、琼·黛安·拉斐尔、阿尔登·埃伦...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诚聘英才|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CCTV6广告招商
若从黄自的《怀旧》算起,中国交响音乐的探索之路已近百年。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尤可谓是飞跃性的。这一舶来形式与本土语汇的融合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中国作曲家们开始探索交响乐领域内中国语汇的建立。就像赵季平所说,在写交响乐时,“也要用中国音乐的‘母语’与世界对话。”作为交响乐领域的“后生”,这项任务足够艰巨,也足够振奋,而5月3日晚在捷豹·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的“国交声 华夏情”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则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回答。
音乐会以施万春的《节日序曲》开场,也是全场情绪上最奔放的一首。乐队“暖机”非常充分,迅速进入鲜亮的音色状态。抒情的中部充满厚实的流动感,厚重又不黏,尾声颇有一种挥毫泼墨的洒脱感。
赵季平《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其实没有特别外显的民族元素,中国抒情内核在更深的层次。建立在大跳音程上的降E大调抒情主题,可以说是一种色调变暖了的信天游,是悲苦得到灌溉后结出的新果。作品不似西欧协奏曲那样分乐章演奏,而是融合了中国的连缀式曲体。因此,协奏曲所立足的对比性,是在神似水墨画的渐进效果中进行的,一边自然融入民族舞蹈风味浓郁的副部、沉思性的华彩及其后温柔的主题复现(后两点在协奏曲尤其少见)。担任小提琴独奏的陈曦一刻也不曾丢失结构把控和情感说服力。不论国内外,赵季平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总能引起超越地域和文化的热烈感动。其实仅就主题的音高关系而言,不少浪漫主义作曲家——例如勃拉姆斯和西贝柳斯都有类似的构想,但赵季平明确无误地传递出了中国味(而绝非“东方味”),可见其构建中国交响乐之“母语”绝非空谈。
下半场《山河颂》采用既能成套也能独立成篇的交响诗套曲的做法,由5位个性迥异的80后作曲家集体创作而成。第一乐章“世纪”非常大气,配器、旋律和情绪上都填得很满,精心设计的转调布局特别契合当下开放与变动的特质,指挥景焕突出了每一次和声上有意为之的意外进行。第二乐章“文明”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糅合了古琴的自由内省与编钟的浑厚共鸣。第三乐章“奉献”的人格化很明显,应该有隐性的标题性叙事,发展部出色的结构性让人印象深刻。第四乐章“思乡”借鉴了大协奏曲形式,弦乐的分组效果极佳,将现场音响很神奇地分成“前后左右”声道,作曲家对声场一定有深刻研究。末乐章“山河”移步换景,乐队丰富的音色对画面感的营造不在话下。虽是“命题作文”,但情感张力非常强,音乐性和想象力也足够。不过,作为套曲整体的排布统筹还有进步的空间。五个乐章都有悠长厚重的旋律线,且正因为每乐章各为精彩自足的独立体,导致高潮推进略显类似和重复,听到后半程有些疲劳。
中国交响乐团和指挥家景焕的表现令人振奋,其音色,特别是铜管的风采为作品增色不少。优秀的作品和演绎共同构成了一场好听的音乐会——是的,好听。“80后”青年创作者从“30、40后”老一辈作曲家手中成功接棒,避开浮于表面的民族与前卫标签,传递音乐动人的本质。中国交响乐“母语”之养成,我们且拭目以待。(作者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所编译)
摄影:叶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