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在第八十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制片之桥活动上进行展映,并将于近期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上映。海外观众在预告片评论区热情留言:中国电影有了属于自己的奇幻大片,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到中国神话传说在这里的影院上映!在暑期档表现亮眼的《长安三万里》则以动画形式再现瑰丽雄奇的唐诗天地,相关短视频获得海外观众点赞:我看过许多奇幻题材的中国动画。这部影片呈现了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那些风景和文学如此美丽,令人向往。
近年来,《妖猫传》《白蛇:缘起》《长安十二时辰》等讲述中国传统故事、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影视作品屡获海外观众好评。这些成功走出去的案例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影视创作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感染力,是中国影视远航出海的底蕴与动力。
聚焦国内:国产电影票房节节攀升
近10年来,中国电影创作者积极探索,在政策支持下,拍摄出一部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紧扣时代脉搏、回应观众关切、故事精彩动人、制作水准过硬的影片。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171亿元;2021年,这个数字超过470亿元。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在今年暑期档得到集中体现:无论《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传统文化题材电影,还是《八角笼中》《孤注一掷》等现实题材电影,票房均领先于同期上映的好莱坞知名电影。
国产电影能够斩获87.58%的暑期档票房,不是某部电影一枝独秀,而是整体质量稳步提升。《长安三万里》吟诵着家喻户晓的璀璨诗篇,绘就了穿越时空的壮丽诗境。当李白驾鹤飞越星河,畅游浪漫雄奇的精神世界,一幅具有浓郁中国美学特色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将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和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中瑰丽恢弘的历史图景和奇幻浪漫的神话世界以华丽逼真的视觉画面纤毫毕现于银幕之上,令好故事得到好呈现,反映出本土视觉特效取得的长足进步。体育电影《热烈》以街舞为题材,拓宽同类型影片边界,传递出普通人对理想与热爱的执着追求和绝不言弃的坚韧精神。《孤注一掷》关注现实主义题材,聚焦网络诈骗,将社会议题纳入电影创作,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引发观众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曾经占据中国电影票房大部分份额的好莱坞电影创作日益同质化,难以满足中国观众的多元审美需求。同时,以漫威电影宇宙为代表的系列电影模式风行,这种由一部电影不断衍生出相关系列电影的保守创新生产模式,虽然减少了市场风险,却降低了原创性和多样性。据美国专业票房网站Box Office Mojo(票房魔力)统计,截至2023年8月4日,北美本年度电影票房前20名中,除《奥本海默》《疯狂元素城》等4部作品为原创外,其他皆为续集和翻拍。例如,今年暑期档引进的好莱坞电影中,虽有《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这样保持水准的传统动作大片,以及《蜘蛛侠:纵横宇宙》这种视听语言优越的惊喜之作,总体而言乏善可陈。同时,好莱坞电影因不得不聚焦、回应美国国内尖锐的社会问题,在价值观上逐渐丧失普遍性,与当下世界的发展变化渐行渐远。诸如《尚气与十环传奇》《永恒族》等影片因对不同文化进行刻板呈现等原因,票房和口碑双双滑落。在美国社会日趋保守化的大背景下,好莱坞电影进入相对下行的发展周期。
放眼海外:民族风格释放新的想象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影视创作的宝贵矿藏,是中国影视作品在世界影坛的立身之本。回溯中国电影史,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颇具典型性,充分说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1956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骄傲的将军》,创作者们搜集大量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等资料,将京剧中的脸谱化造型、语言动作和背景音乐融入动画制作,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的中国动画美学就此诞生。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世纪之交的《宝莲灯》,民族风格始终是中国动画清晰的文化标识,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动画创作发展。例如,1941年《铁扇公主》上映,这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第一次让静止的中国山水画动起来,亦启迪日本动画鼻祖手冢治虫踏上艺术创作道路;此后,《大闹天宫》中经典的美猴王形象成为世界性文化符号,对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创作也产生深远影响。
201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大关,产业规模效应日益显现,掌握新一代影视技术的行业人才在动画领域持续发力:《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呈集体上扬趋势。无论在艺术高度、工业水平,抑或是在票房与口碑等方面,中国动画引以为傲的民族风格实践正抵达新的高点:今年年初的动画剧集《中国奇谭》中,《鹅鹅鹅》取材自中国古典志怪小说《鹅笼书生》,写意水墨泼洒出一个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艺术世界,角色设计采用素描风格,全片以黑、白、红为主色调,展现水墨朱砂的独特魅力,入围欧洲萨格勒布国际动画节。入围第七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的动画电影《深海》则以粒子水墨画风为观众称道,这种画风糅合了水性材料和粉彩画特点,画面具有流水般的飘逸效果,颜色对比强烈,大海如打翻的调色盘般绚烂,成为动画作品中拓展传统水墨风格的新探索和新尝试。
这些获得国际认可的中国动画电影,一方面继承《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上世纪民族风格实践精华,并充分消化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类型动画的创作经验;另一方面将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年轻化和时尚化,以更为生动多元的作品形态,为民族风格开辟新的表意空间,释放出开启民族风格新阶段的艺术想象力,令当下海内外观众顺畅接受并广泛共情。与此同时,近10年来,中国电影创作者积极应用世界先进影视工业技术,在大幅拓展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生成了《中国奇谭鹅鹅鹅》《深海》等作品所呈现的新的、具有全球普遍性的美学风格与文艺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世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非照着讲,即原封不动地把传统文化元素搬上银幕;而是接着讲,即对古典文本进行改编和再创造,赋予其时代意义,或以带有民族风格的艺术手法讲述当代故事,释放出新的文化想象力,为民族风格实践探索出可持续的新路径。在此过程中,具有鲜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体现中华民族当代价值的影视作品,有助于消融国际社会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壁垒,增进中外民众对话与文化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动画电影走出去的实践轨迹,或能为影视创作者提供一些启示。
着眼未来: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
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并非线性的匀加速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情况令出海有着不同的航向、频率和策略,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最大公约数。这些优秀作品的内核基于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观念,让世界各国观众都能产生亲近感;作品表达则蕴含中华文化的诗意风格和飞扬想象,内容题材呈现中华民族的动人故事与智慧结晶,视觉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化辨识度和独特的美学风格。
这些经由中国影视创作者匠心打造的作品犹如文化银河中的璀璨星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成为愈发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并反哺内容创作,向更多海外观众展示中华文化悠久独特的动人魅力和丰富多元的不同面向: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扎实考据,生动复原长安城的旧时建筑、器物和美食,以平民视角讲述唐代生活的烟火日常;动画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杨戬》中,创作者们采用崭新的视听语言重述古代神话传说,给主人公的服装打扮、言行举止加入现代元素,精神气质却未背离白蛇传沉香劈山救母等传统故事,歌颂人性、反抗黑暗、追求自由依旧是不变的主题,科技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与神魔激斗的玄幻世界相结合,一个散发着未来感的中国神话宇宙初具雏形;《苍兰诀》《风起陇西》等古装、武侠剧集,依托于我国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通俗文艺创作,在《琅琊榜》《步步惊心》等作品的传播基础上更进一步,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观众群体中引发广泛共鸣。
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不是将传统文化进行奇观化展示,而是深入挖掘并呈现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精神气质,使之与故事的内容讲述、主旨意蕴和表现形式更加贴合,真正让历史人物走出来、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故事酷起来。当下一些古装偶像剧在服装、道具等方面投入很大,作品中不乏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但因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内核,难令海外观众产生体验感和代入感,遑论产生共鸣式的传播效应。
因此,影视创作者不仅要在视觉层面用心用力,更应潜心打磨作品的内在品质,积极吸收、灵活化用传统文化精髓,赋予历史故事以符合时代精神的主题意蕴,找到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平衡点,为影视作品出海提供可以乘风破浪的新航道。
我们期待具备更鲜明民族风格、创新中国影像语言体系的高质量影视作品不断涌现。我们也期待通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影视作品,将新时代中华儿女的精气神生动、鲜明、从容地展示给全世界。(作者为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版权所有
“临近假期把房间给我取消了,还不允许我提赔偿”“现在要求退房不是为难人吗”“提前很久订的酒店,突然涨价要我补3倍差价,不然就要求我退订”……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人们走出家门,观美景、吃美食,玩得不亦乐乎。但也有多名消费者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此前通过平台预订的酒店、民宿被商家以“停业装修”“系统错误”“业务调整”等理由单方面取消订单,随后同一房源在其他平台以数倍高价重新上架。
为此,全国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相继发布通知,要求住宿业经营者规范市场价格行为,严禁在电商平台等渠道预订房间订单生效后单方面毁约或擅自提价,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毁约涨价”套路频现
今年4月中旬,广东深圳的宁女士计划前往中山旅游,通过某线上旅游平台预订了某民宿标间4晚,总费用320元。4月28日晚,民宿客服突然联系宁女士,称房间无窗导致室内通风不畅出现异味,民宿决定停业整顿,要求其取消预订订单。宁女士打开订单发现,原商品链接显示“已下架”。
“民宿运营多年,怎么临近五一突然出现异味?”察觉异常的宁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讲述遭遇,发现不少游客近期都因类似说辞被酒店或平台要求退订房间。部分网友留言称“这是民宿惯用的抬价套路”。宁女士随即在其他旅游平台检索,发现该民宿同款房源仍在出售,但是价格已涨了一倍还多。
“就是怕临近假期住宿费用高我才提前半个多月订的,结果被临时退单,现在根本没有平价房源,预算一下子翻了倍。”遭遇民宿单方毁约的宁女士要求对方赔偿被拒。
宁女士随即联系平台,对民宿方进行投诉。平台客服最初承诺提供100元优惠券补偿,然而该金额远不足以弥补新订住宿的差价。经过两天协商,平台将补偿方案调整为价值380元的差价补偿券。
四川绵阳的李女士近日也遭遇了类似情况。她在3月中旬通过某旅游平台预订了假期成都某民宿两晚住宿,订单总价472元。4月2日,该民宿负责人突然致电李女士称,因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未及时更新五一期间的平台定价,导致其预订价格远低于实际经营成本,民宿方表示“无法按原订单履约”。面对突如其来的退单要求,李女士当即通过平台App查询该民宿实时价格,发现同房型标价已上涨至每晚440元。
李女士与民宿方沟通,要求对方承担临时退单造成的损失。民宿负责人反复强调“定价错误属于工作失误,平台会进行处罚”,既未提供代订其他住宿的方案,也拒绝支付违约金,建议李女士“立即申请平台退款”。为保障假期出行计划,李女士不得不重新预订其他酒店,并同步向平台投诉维权。经协调后,最终平台方补偿李女士新旧订单差价。
贵州贵阳的贾女士计划在五一期间前往湖南长沙旅游,于是在4月中旬通过某线上旅游平台预订了当地某家酒店两晚的住宿。临行前3天她突然接到酒店客服来电,称酒店正在装修施工,处于停水停电状态,要求贾女士取消订单,并称“强行入住需自行承担水电问题”。
为核实情况,贾女士委托朋友以新客身份致电该酒店,询问“五一期间可否预订”,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仍有空房可正常入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让贾女士倍感气愤:“临近假期才通知,这个时候找替代酒店太困难了!”平台客服初期建议“自行寻找替代住宿”,经多次协商后改口承诺“承担差价”。
补偿“打折扣”维权难
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临出行前“被强制退房”早已不是新鲜事。
近年来,每逢节假日,社交平台上就有不少相关帖子,称自己被酒店、民宿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要求取消订单,有些酒店甚至直接单方面取消订单。有消费者在网上发帖抱怨自己预定的酒店突然取消了订单,离谱的是,平台方和酒店方的解释并不一致:平台方声称酒店因停电无法正常营业,酒店方则表示是因为正在进行装修工程而暂停营业。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告诉记者,消费者下单且付款成功,依据电子商务法,合同成立,商家单方面强行取消订单应视为违约行为。若商家存在违约行为,能继续履行约定的要继续履行;不能履行的,需赔偿消费者相应损失。若商家以虚假装修等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构成消费欺诈,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不仅可要求退款,还可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3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
“如果商家有预谋地通过低价吸引关注,再取消订单恢复高价,涉嫌虚假宣传,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市场监管部门可对其进行责令改正、罚款等行政处罚。根据电子商务法,如果平台在收到相关投诉反映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限制商家的违规行为,也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任战敏说。
然而记者采访发现,被强行取消订单的消费者,大多只能获得原价退款,最多在与平台沟通后获得一定数额的“差价补偿”“优惠券”“代金券”等,能实现“退一赔三”的少之又少,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维权。
3月12日,湖南湘潭的余女士通过某旅行平台以总价274元预订了五一期间某酒店两晚住宿。4月28日,平台客服突然致电余女士,称酒店目前已经满房,余女士需要取消订单重新预定新的房间。余女士拒绝后,突然收到退款消息——平台未经其同意,单方面取消了订单。
余女士迅速联系平台客服,提出“退一赔三”,然而平台仅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案:一是更换为同城、同期价格不超过548元的两晚住宿,二是给予余女士100元现金补偿。值得注意的是,在订单取消后,余女士发现原定酒店仍在正常销售房间,同户型价格已经涨到700多元每晚。
由于住宿问题,余女士不得不临时改变行程。她透露,这已经是近年来第二次遇到类似情况,“之前也是节假日,在这个平台预订的另一家酒店也强行违约”。当时,酒店老板直接承认是想通过溢价转售客房,但由于差价不大,经协商,平台同意补足差价。
加强监管严格处罚
酒店、民宿强行退订后又高价重新销售房源的行为为何屡屡发生?
在任战敏看来,首先是因利益驱使,节假日大量游客涌入形成卖方市场,少数商家为追求利益更大化不惜损害已经预定的消费者的权益。其次是违法成本低,商家单方取消订单的违约金远不及其违约收益,且商家可通过多个平台规避分散风险。大部分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从保持假期的好心情出发,也不会太多追究,很多商家因此无所顾忌。最后是民宿、小型酒店经营分散,平台众多,使得监管难度增大。
他建议,将此类虚构事由、违规取消订单的行为明确列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一种处罚情形,为相关执法、维权提供法律支持。同时增加监管力度,针对相关投诉及时作出处理,并向消费者反馈处理结果,“这样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投诉积极性”。
任战敏还提到,在平台上建立相应的规制体系,对单方取消订单进行严格审查,增加单方取消订单的违约赔偿,建立违规取消订单的黑名单,并且在商家页面醒目位置进行标注。
陈音江建议,监管部门加大行政监管和处罚力度,依法查处违规酒店、民宿并曝光,将被查处或投诉属实的酒店、民宿列入重点监管对象,节假日重点监管,对再犯的从严从重处理。应畅通维权渠道,有关部门接到消费者投诉举报后及时调查处理,平台要协助消费者解决问题,如要求酒店继续履行约定或为消费者找到入住地方并赔偿损失。
“消费者遭遇酒店违法违规问题,应第一时间留存相关证据,即便无暇自行协商维权,也务必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绝不能纵容这些酒店、民宿的不良行为。唯有多方协同发力,形成共治局面,此类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陈音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