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科纳克里5月11日电 通讯|近六十载的坚守——中国医疗队用“技术赋能”为几内亚民众架起“生命之桥”
清晨的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阳光穿透中几友好医院新启用的医疗综合楼玻璃幕墙,洒在走廊上。来自中国的放射科医生刘朋与几方主任阿梅莉·拉马正俯身在一台1.5T磁共振仪器前,仔细分析一名患者的脊柱影像。两人时而比划手势,时而切换中法双语交流,最终在诊断报告上签下共同意见。
这样的一幕,在这座中国援建非洲的旗舰医院、也是几内亚最大的综合性医院里,已是寻常风景。
从1968年北京首批36名医疗专家踏上这片西非热土算起,这样的“寻常”背后,是中国援外医疗队跨越57年的坚守。半个多世纪以来,北京市累计向12个国家和地区派出1054人次医疗队员,其中几内亚是起点,也是纽带。
2025年4月29日,在位于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中几友好医院,中方医生与当地医生为患者做手术。新华社记者韩旭摄
在这里,中国医生累计诊疗患者约83万人次,完成手术约20.9万台,抗击埃博拉疫情、填补技术空白、培养本土医疗人才……一串串数字,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也铺就了一条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援外医疗之路。
2025年3月,第31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进驻中几友好医院。这支队伍共24人,主体由北京友谊医院派出,半数以上是副主任医师及医学博士,涵盖普外科、骨科、胸外科等15个临床科室。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听诊器和手术刀,还有骨科AI辅助仪器、手术机器人、心脏介入等技术。
“AI能通过三维建模精准规划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则让操作稳定性大幅提升。”医疗队队长王宾介绍说。然而,在电力不稳、无菌条件有限的环境中,这些尖端技术的落地并不轻松。医疗队时常一边调试设备,一边与几方医生共同制定适应本地条件的操作规范。
骨科手术室里,中国专家手把手地教当地医生操作关节置换用手术器械;针灸科诊室内,曾留学上海和广州的法图玛塔·达博主任与中方医疗队员探讨穴位配伍;重症监护室中,两国医生彻夜联手抢救一名车祸导致的多脏器损伤者。
“我们与当地医生在遇到疑难病例时会一起讨论,最后总能达成一致。”放射科医生刘朋说。她的几内亚同事阿达马·库亚特对此深有体会:“中国专家教会我们很多技术,他们住在医院附近,随时提供支持。”
2025年4月29日,在位于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中几友好医院,中国医疗队医生刘路遥为患者做针灸治疗。新华社记者韩旭摄
合作的深度,源于半个多世纪的耕耘。自1968年北京医疗队首次抵达几内亚,中国医生便通过临床带教、学科建设、对口项目等方式培养当地人才。如今的中几友好医院放射科主任阿梅莉·拉马坦言:“与中国医生的合作让我们不断提升诊疗水平。”据统计,北京市援外医疗队已为非洲培养数千名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师,有近百名几内亚医生曾赴华进修。
2023年8月,由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承建的中几友好医院二期项目正式移交,新增的医疗综合楼和医技楼让诊疗空间扩大近一倍。“二期项目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也帮助医生提升能力。”几方院长穆罕默德·迪亚内说。
“57年来,北京援助几内亚的各批医疗队队员都作出了大量努力,大家奔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让技术在这里真正扎根。”王宾队长说。
此刻,一名几内亚青年医生正在骨科手术室观摩骨科AI智能诊断及手术模拟规划,他的白大褂口袋里还揣着在北京培训时的笔记;急诊科的中几医护团队又接到了新的抢救任务,走廊里响起急促的脚步声。
这是4月29日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拍摄的中几友好医院一隅。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4月29日,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中几友好医院,第31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医生刘朋(中)与当地医生一起做医学影像分析。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4月29日,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中几友好医院,第31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医生姚伟伟(左)为患者做针灸治疗。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4月29日,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中几友好医院,第31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医生齐志丽(上左)在重症监护病房内救治患者。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5月是民法典宣传月。在《民法典》颁布5周年之际,浦东新区花木街道精心打造的民法典系列宣传活动拉开了序幕。今天上午,首场“民法典宣传月”启动活动在浦东嘉里城广场展开,以“‘典’亮会展经济,护航企业发展”为主题,现场不仅有法律知识互动区吸引众多市民打卡参与,还有资深律师团队“坐诊”,一一解答企业关心的热点问题。
民法典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人民民事权利的保护法典。民法典的颁布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法治体系和法治治理能力现代化,维进全面依法治国,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宣传活动的现场特别设置了法律咨询区、法律知识互动区、案例展示区。其中,法律知识互动区通过民法典知识竞答等趣味游戏形式,让参与者在轻松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案例展示区展示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以案释法。而法律咨询区则在现场为企业解疑释惑,专业律师团队针对企业关心的合同纠纷、劳动用工、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提供专业解答,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
会展经济一直是花木街道的“流量担当”,从3月开始,大量会展开始在新国际博览中心密集举办。“我们日常的一大工作重点就是为区域内大大小小的会展保驾护航,”站在自家的宣传摊位前,浦东公安分局世纪广场治安派出所副所长郑茹毅站告诉记者,花木街道协调各方力量,在去年成立了由世纪广场治安派出所、花木司法所和第三方律师专业力量参与的三所联动纠纷调解室,“会展举办过程中所产生的纠纷,往往会涉及跨国贸易、知识产权等非常专业的领域,花木街道的这一多元协调机制成了我们派出所民警化解纠纷的一大底气来源。大家一起携手,共同护航会展经济。”
记者了解到,此次花木街道还精心制作了民法典、行政复议法、浦东新区商事调解规定等宣传视频,采取线上视频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以生动的案例和通俗的解读,展现民法典在保障企业权益、规范市场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法治会诊也将先后走进楼宇、走进街区、走进社区:一方面,由花木司法所牵头,联合街道营商办、执法部门、律所联盟组建“法治医生团”,针对企业高频需求推出《楼宇企业法治健康体检表》,梳理企业难点堵点,为企业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另外一方面,综合利用社区网格阵地,开展街区走访普法,主动向商户发放宣传资料,介绍重点普法内容,与商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需求;此外,还将指导辖区6个社区59个居委结合工作安排,组织辖区结对律师、法律志愿者开展法律咨询、法治讲座、反诈宣传、法治文艺活动等。
在5月民法典宣传月,花木街道多管齐下,让条文走进生活,让法律守护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