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我的后半生》讲述的故事围绕退休教授沈卓然一家展开,通过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情感表现和轻喜剧风格,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别样的生活画卷。该剧更凭借对老年婚恋题材的深度挖掘、贴近现实的剧情设定,引发人们对代际责任、社会养老乃至生命本质的叩问,为观众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空间。
沈卓然在妻子病逝后发生了4段相亲故事:与护士长连亦怜因房产登记的分歧而尴尬结束,与天文学教授聂娟娟因女方重病而无奈告别,与原工会主席吕原因文化差异难以产生共鸣,与化妆师乐水珊因情感需求错位而彼此放弃。这是一段有爱有痛有笑有尬的老年生活经历,在一次次情感碰撞中,沈卓然逐渐意识到晚年幸福绝不是简单地找个搭伙的人,更需要彼此理解与尊重,自己必须坦然面对内心的恐慌,珍惜当下的生活。剧中老年合唱团的活动以民歌《好一朵茉莉花》贯穿始终,聂娟娟对合唱进行文学指导,将《牡丹亭》念白“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宋人张耒的诗句“相逢记得画桥头,花似精神柳似柔”等融入歌中,呼应老年人对春光易逝的感受和对美好爱情的回忆,又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延伸到“不来人间,怎知人间值得”,启发剧中人和观众在人生后半场仍然要积极面对岁月馈赠,传达了深厚的生命智慧。
当下,人们因人类寿命整体延长享受着“长寿红利”,然而老年人的身体衰老和社会角色转换、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的矛盾、代际观念的碰撞等,都是老人们必须面对的社会议题。沈卓然的失偶之悲以及与聂娟娟、丁院长等共同经历的病痛与失望、无奈与迷茫,勾勒出人类晚年共同的生存困境。沈卓然从最初因寂寞、孤独寻求陪伴,转变为更理性地看待感情,调整生活态度。他和聂娟娟、苟炳强等“新老人”的故事表明,对终将衰老的每一个人而言,衰老不是退场,而是精神突围的契机。
王蒙原著《奇葩奇葩处处哀》自带的荒诞因子,通过与电视剧《我的后半生》再度创作升华带来的崇高意味相碰撞,凸显老年群体的精神力量与生命意义。剧中的老龄人物主动追寻自我价值,重构老年形象,是对“积极老龄化”的影视化呈现。
这部剧的制片人黄澜曾经凭借《我的前半生》掀起都市女性成长话题的热烈讨论。此次《我的后半生》的镜头对准中老年群体,将罗子君等在前半生对人的独立成长的价值追寻,延续到沈卓然、聂娟娟、苟炳强等的后半生之中。罗子君破茧成蝶,走出婚姻的围城,沈卓然老之将至,坦然“向死而生”。前后两个“半生”连接起来,有力地说明: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自我成长都是一门必修课。(刘淑欣)
若从黄自的《怀旧》算起,中国交响音乐的探索之路已近百年。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尤可谓是飞跃性的。这一舶来形式与本土语汇的融合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中国作曲家们开始探索交响乐领域内中国语汇的建立。就像赵季平所说,在写交响乐时,“也要用中国音乐的‘母语’与世界对话。”作为交响乐领域的“后生”,这项任务足够艰巨,也足够振奋,而5月3日晚在捷豹·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的“国交声 华夏情”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则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回答。
音乐会以施万春的《节日序曲》开场,也是全场情绪上最奔放的一首。乐队“暖机”非常充分,迅速进入鲜亮的音色状态。抒情的中部充满厚实的流动感,厚重又不黏,尾声颇有一种挥毫泼墨的洒脱感。
赵季平《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其实没有特别外显的民族元素,中国抒情内核在更深的层次。建立在大跳音程上的降E大调抒情主题,可以说是一种色调变暖了的信天游,是悲苦得到灌溉后结出的新果。作品不似西欧协奏曲那样分乐章演奏,而是融合了中国的连缀式曲体。因此,协奏曲所立足的对比性,是在神似水墨画的渐进效果中进行的,一边自然融入民族舞蹈风味浓郁的副部、沉思性的华彩及其后温柔的主题复现(后两点在协奏曲尤其少见)。担任小提琴独奏的陈曦一刻也不曾丢失结构把控和情感说服力。不论国内外,赵季平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总能引起超越地域和文化的热烈感动。其实仅就主题的音高关系而言,不少浪漫主义作曲家——例如勃拉姆斯和西贝柳斯都有类似的构想,但赵季平明确无误地传递出了中国味(而绝非“东方味”),可见其构建中国交响乐之“母语”绝非空谈。
下半场《山河颂》采用既能成套也能独立成篇的交响诗套曲的做法,由5位个性迥异的80后作曲家集体创作而成。第一乐章“世纪”非常大气,配器、旋律和情绪上都填得很满,精心设计的转调布局特别契合当下开放与变动的特质,指挥景焕突出了每一次和声上有意为之的意外进行。第二乐章“文明”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糅合了古琴的自由内省与编钟的浑厚共鸣。第三乐章“奉献”的人格化很明显,应该有隐性的标题性叙事,发展部出色的结构性让人印象深刻。第四乐章“思乡”借鉴了大协奏曲形式,弦乐的分组效果极佳,将现场音响很神奇地分成“前后左右”声道,作曲家对声场一定有深刻研究。末乐章“山河”移步换景,乐队丰富的音色对画面感的营造不在话下。虽是“命题作文”,但情感张力非常强,音乐性和想象力也足够。不过,作为套曲整体的排布统筹还有进步的空间。五个乐章都有悠长厚重的旋律线,且正因为每乐章各为精彩自足的独立体,导致高潮推进略显类似和重复,听到后半程有些疲劳。
中国交响乐团和指挥家景焕的表现令人振奋,其音色,特别是铜管的风采为作品增色不少。优秀的作品和演绎共同构成了一场好听的音乐会——是的,好听。“80后”青年创作者从“30、40后”老一辈作曲家手中成功接棒,避开浮于表面的民族与前卫标签,传递音乐动人的本质。中国交响乐“母语”之养成,我们且拭目以待。(作者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所编译)
摄影:叶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