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上信息纷繁复杂,尽管很多信息能具体到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但却不一定是真的,很有可能是AI创作的产物。近日江西警方披露一起利用人工智能造谣的案件,让新闻专业人士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其中涉案MCN公司就是通过AI软件生成内容进行文章创作,日产最高可达7000篇。庞大的数量充分展现出AI炮制文章的高效率,而其中一条“西安2024年1月10日发生爆炸导致建筑车辆炸毁、人员伤亡”的虚假消息新闻要素之完善,内容之详细让人不寒而栗。如果不是每个细节都去求证,光靠传统的时间、地点、人物实名等新闻要素来识别已经失效。新闻要素俱全的假新闻该怎么整治?
在智能化迅猛发展的当下,AI技术应用日渐广泛,在为大众的工作生活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的同时,也留下不少隐患。特别是随着AI创作工具的泛滥,失实文章的创作变得高效又低成本,几张图片或几个关键词,一条“新闻”马上就能炮制出炉,以假乱真。AI创作工具成为有心人为谋取利益造谣生事的温床,甚至衍生出不少黑灰色产业链。去年“4岁儿童海边走失”事件中,上海警方就侦查出一个借助AI技术,批量制造虚假文章,非法获利的“水军”团伙。
如今,利用AI生成的假新闻越来越泛滥,从娱乐新闻到社会新闻,造谣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详尽,蒙太奇式的剪裁手法使不实消息难辨真伪,极具迷惑性,严重影响了大众判断力。面对这些有鼻子有眼、新闻要素俱全的假新闻,别说普通大众,就连专业的新闻人士都难以识别。利用AI技术传播虚假信息不仅误导大众,还对城市形象、政务宣传造成影响,严重威胁社会秩序和舆论环境。更可怕的是,AI识别用户喜好后,算法会精准推送类似假新闻,让用户形成信息茧房。此外,部分软件在进行文章创作时还会设计关键词筛选功能规避监管,进一步伪装其违法外表。AI造谣识别之难、辟谣之难,挑战前所未有,绝不能任其肆意发展。
AI造谣日渐猖獗,但其背后操控者仍然是人或者组织机构。相关部门在对涉案MCN公司和个人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还要加大曝光度,给予整个行业警示,提高违法成本,让AI背后的操控者感到造假付出的代价得不偿失。同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各大社交平台和MCN机构建立健全行业审核机制,细化平台和机构责任。此外,从完善造谣综合治理体系入手,统筹协调公安、网信、司法等部门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治理,统一谣言处置标准和流程,提高打击效率。AI造谣的智能化也需要治理智能化来对症下药,从技术层面入手,通过对生成内容进行显示或隐式标识,加强AI技术使用的透明性,做好安全提示也便于溯源追责。
AI技术本就是把双刃剑,无论是出台相关政策还是加强行业自律,最重要的是管好AI背后的操纵者。一定能让AI做到为人所用,对社会有益,而不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5月1日2时10分左右,梅大高速大埔往福建方向K11+900m(茶阳路段出口方向2公里左右)附近发生高速公路路面塌陷事故,目前已致24人遇难。目前救援状况如何?遭遇路面塌陷如何自救?
Q1:广东梅大高速路面塌陷已致24人死亡
目前救援状况如何?
5月1日2时10分左右,梅大高速大埔往福建方向K11+900m(茶阳路段出口方向2公里左右)附近发生高速公路路面塌陷事故。
据广东梅州大埔县委宣传部消息,广东梅大高速茶阳路段路面塌陷事故发生后,截至5月1日15时,经现场核查,事故共造成20辆车陷落(未发现危化车辆、客车等大型车辆),涉及人员共54人,其中确认死亡人数24人,30人正在医院全力救治,暂无生命危险。目前,相关处置工作正在进行中。公路塌方路面长约17.9米,面积约184.3平方米。详情>>>
图片来源:新华社
接报后,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立即作出部署,要求指导帮助地方加快搜救,科学安全救援,全力救治伤员,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查清原因,汲取教训。
国家消防救援局局长周天持续调度指导现场救援工作。应急管理部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救援处置工作。
灾害发生后,广东省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赶赴现场处置,已救出多名被困人员,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接报后,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立即作出指示和安排,并两次召开视频调度会,视频连线救援现场,研究部署救援救治工作。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按照省委安排即刻赶赴灾害现场,实地指挥一线应急处置工作。
塌陷发生后,当地立即组织应急、消防、矿山救护队等500余人参与现场救援。目前,救援工作仍在进行中。
Q2.现场都发生了什么?
亲历者发声:车轮刮到地面裂缝爆胎,万幸在塌陷前冲过
1日上午,一名在塌陷前路过该高速路段的女子介绍,1日凌晨,他们一家人开车路过事发地。当时她老公开车,她和孩子在车上睡觉,结果车子突然爆胎,把她和孩子都吓醒了。
“下车查看才发现是路面塌陷了,孩子都吓蒙了。”该市民回忆,她家的车经过时,路面还没完全塌陷,但已经开裂有了缝隙,她老公以为是水坑还打方向盘躲了一下,没想到右边车轮还是刮到地面裂缝爆胎了,“右边车胎连轮毂都报废了。万幸在塌陷前瞬间冲了过去,后面的车就遭殃了。”
另一名路过司机介绍,他在事故发生后约半小时到达事故地附近几公里的位置,看到前面的车逆行往回走,才知道前方道路有坍塌。他便先跟着大部队逆行回到不远处的茶阳服务区,最终下高速走国道继续绕行 。
1日上午,茶阳镇卫生院工作人员表示,事发后有医护人员前去现场参与救援,但伤者并未送到该院。大埔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接线人员称,医院接到了部分事故伤者,“也有的送到上级医院了”。
Q3.交通有何影响?
梅龙高速大埔三河至茶阳段双向封闭
5月1日凌晨2时许,梅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发布《交通绕行提示》称,该路段已双向封闭。为保障出行安全,车辆需从以下道路绕行:
一、梅州往福建方向车辆从大埔三河收费站出高速,经湖寮、G235 国道往茶阳方向绕行,由茶阳收费站上高速。
二、福建往梅州方向车辆从大埔茶阳收费站出高速,经G235国道到湖寮绕行,由大埔三河收费站上高速。
Q4:遭遇塌陷如何自救?
收好这份自救指南
路面塌陷前有哪些征兆?遇到地面塌陷,应该怎么办呢?
在2016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面对总书记发出的号召,无数科技工作者迅速行动起来,不畏艰辛,迎难而上,“时代楷模”黄大年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为黄大年生前的“战友”,吉林大学“地壳一号”万米钻机研发团队,传承发扬黄大年“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的科学家精神,冲破重重关卡,十年磨一“钻”,全力“向地球深部进军”。
然而,科研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何况这还是一条很少有人走过的路。
经过4年多的技术攻关,2013年,团队联合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了我国首台万米大陆科学钻探专用装备“地壳一号”万米钻机。但伴随着成功的喜悦,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保障钻头在持续超高温下不“中暑罢工”;如何在一个极不均匀和复杂的球体上“动刀”,在保证钻的井眼不能坍塌和崩裂的同时,还要完整无缺地取出深部岩心……一道道难题摆在了团队的面前。
创新之路,勇者先行。不想被“卡脖子”,就要勇闯科技创新的“无人区”,打造创新“新高地”。只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发展的主动权才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充满困难和挑战的科技创新之路上,“咬定青山不放松”是状态,而“吹尽黄沙始到金”却是常态。
“对于‘地壳一号’万米钻机的研制,团队几乎是从零起步的。研发阶段,师生们坚守在四川研发基地里,一干就是4年,整个钻机设计图纸摞起来足足有一人那么高。”说到研发过程的艰辛,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勘察工程系主任刘宝昌感触良多。
“将我们想要的东西从地球深部10公里深度的地方取出来,这并不容易。因为钻杆在地面上看起来很硬,但到了那么深的地方后,就像一根面条一样。”刘宝昌表示,科研的过程中,可谓困难重重,但面对挑战,团队里没有一名科研人员退缩,大家齐心协力,不断摸索,奋勇拼搏,以钉钉子精神勇闯每一关,最终攻克了地上地下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让吉林大学“地壳一号”万米钻机闪耀在了历史的舞台,成功攀越“地下珠峰”。
作为一把打开地球深部奥秘的“钥匙”,“地壳一号”万米钻机解决了我国深部钻探装备转盘回转速度低、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和深部钻探钻头压力控制精度低的三大技术难题,突破了高转速全液压顶部驱动钻进、高精度自动化摆排管、高速度钻杆柱自动拧卸输送和高精度自动送钻四大深部钻探装备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深部科学钻探装备和配套装置,填补了我国在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装备领域空白。利用“地壳一号”钻机获取的岩心,也为我国科学家建立地球演化的档案创造了条件,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关键技术还成功应用于‘极光号’极地钻机,并用于俄罗斯北极圈亚马尔中俄油气勘探项目,开创了我国钻机在北极圈钻井的先河,打破了多个国家的技术垄断。相关技术成果被大规模推广应用于5000-9000米常规油气井钻机系列,产品出口到近30个国家。”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勘察工程系副主任赵研介绍说。
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科研人员们的汗水和泪水的结晶,更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懈努力的坚持和坚守。吉林大学“地壳一号”万米钻机的成功研制,是科研人员持续奋斗、久久为功的精神写照,也是吉林大地创新动力持续澎湃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转化为推动新时代科技改革发展的具体行动,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紧抓不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突出科技创新“第一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更多科研成果加快变成产业成品和发展结果,始终是吉林不变的初心使命,更是吉林实现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实现吉林振兴率先突破的关键所在。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的研发成果为我们揭示了更多地球深部的奥秘,推动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宝贵的启示: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才能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向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