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秋,水淹七军,关羽面临孙权的背刺,而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的正月病故。假若没孙权的暗算,假如再等待两三个月,等到曹操病故,整个中原局势或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曹操的死对曹魏内部的冲击巨大,基本盘开始动摇。
事实上,在关羽水淹七军的同时,梁、郏、陆浑等地已经爆发叛乱,起义军杀掉曹魏的地方官,纷纷响应关羽的号令。这类地方距离许都近期只有二百里。若孙权没背刺,关羽未死,占领襄樊和荆州三郡,孟达未背叛,曹操一死,曹魏恐怕将在内忧外患中瓦解。
襄樊是一座坚城,且可互相为犄角。若能攻占襄樊,关羽在汉水北岸就拥有了靠谱的进攻和防守基地。在古时候,城池在手,可以等待敌军来野战,可抵御五倍兵力的进攻。曹仁没办法挡住关羽,非常可能是由于在之前的野战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水淹七军之际,若关羽能得到上庸的生力军帮助,在徐晃赶来之前攻克襄樊,即使面对曹魏十万大军的围攻,也有足够的防守空间,至少能支撑到刘备调动主力军队进行策略性的决战。
拿下襄樊后,关羽对梁、郏、陆浑等地的影响力将大大增强,甚至可以调动部队加大这类地方义军的武装。这类地方距离许都近期只有二百里,足以引发相当大规模的叛乱。曹操在这个时期内部动荡,第二年曹丕继位魏王,花费大半年时间平叛,充分证明了曹魏内部的不稳定性。至于孙权会不会背刺,若有上庸的援军,关羽无需调动江陵一线的兵力,吕蒙是不是敢出手则是个未知数。
即使上庸失陷,也不会对整体局势导致崩溃的影响,但拿下襄樊将决定天下形势的胜负。刘封和孟达的个人收获依靠于上庸的维持,事实上还是因指挥权分散而致使的问题。关羽没办法直接指挥上庸的兵力,这也难怪刘封和孟达优柔寡断。从上帝视角看,效果最好的办法是派遣刘备派遣一位资深、备受尊重的中央领导者前往上庸,制衡刘封和孟达的部队。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张飞,他们都可以胜任这一任务。如此,关羽和中央领导者形成了全局上的合作。
水淹七军后,曹操曾考虑迁都舍弃南阳郡,最后在司马懿和蒋济的劝说下留下了南阳。从地点上看,若关羽获得襄樊一线的胜利,许昌直接暴露在关羽的攻击范围内,这无疑是曹操最为担心的。襄樊之战事实上是一场豪赌,假如孙权不搞意气之争,先假意达成约定,张辽离开后飞速攻打合肥,淮南区域就失去,徐晃可以靠新军击退关羽也是意料之外的收成。关羽最后撤退是由于吕蒙伪装疾病,陆逊替代进行骄敌计,使得关羽可以安心地调动江陵的兵力。这主如果由于关羽手中的兵力过于有限,若有其他方向的援军,关羽绝不会调动江陵的预备队。
曹操选择迁都邺城基本上是一种示弱的表现。手握洛阳、长安,却迁都邺城,显示出曹操对外面的担心。从地点上来看,若关羽夺取襄樊一线的胜利,许昌将直接处于关羽的攻击范围内,这无疑是曹操的噩梦。襄樊之战其实是一场豪赌,假如孙权不搞意气之争,先假意达成约定,张辽离开后迅速攻占合肥,淮南区域将失去,徐晃可以依赖新军击退关羽也算是意料之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