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 中国古代宫殿为什么都修建成中轴对称? ,以及 中国的建筑都是对称性很强的,这有什么讲究吗? 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今天给各位分享 中国古代宫殿为什么都修建成中轴对称? 的知识,其中也会对 中国的建筑都是对称性很强的,这有什么讲究吗? 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代表着民心所向在一个心,后来渐渐的有了中轴线的别的建筑物,经过地理学家的研究,这么多的建筑物都在一条线上,所以就有了北京城的中轴线,正好故宫的三大殿就在中轴线上的中心,以突出皇权的威严、
中轴对称布局建筑的从属关系,明确体现得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宫殿的尊严华贵。除了上述的三项宫殿设计理念外其实还有包括 三朝五门、法天象地、阴阳礼制等诸多思想都影响着宫殿建筑的布局方式与细节形制。
中国古典建筑最大的特色便是以中轴对称为骨架,承托起“整齐严肃、有条不紊”的视觉感受。中轴对称建筑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但最典型的代表却要属明清两代的北京城宫殿。所谓对称,是以一个点或一条线为中心,两边的形状
故宫建筑群的强调中轴线的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宗法礼制和象征帝王权威的思想。故宫的设计思想是体现了帝王权力的,,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用于体现封建宗法礼制和象征帝王权威的精神感染作用,要比实际使用功能更为重要。为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由于中国的礼制思想里包含着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
宫殿建筑都采取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总体上显得均衡、方正、严肃、有序。所有的主要建筑都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且高大华丽,气宇轩昂。轴线上及其两侧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为陪衬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突出“南面称王
中国古代宫殿为什么都修建成中轴对称?
中国古典园林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皇家园林,一种是私家园林,但是中国园林的特点是不规则的.规则的特别少只有皇宫的建筑区才会显示出那种轴对称的布局.中国园林讲究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自然的高度浓缩.如果要看规则式
对称之所以为美,是因为这是视觉美的天性使然。而中国人对于自然的崇尚,更反映在对称美的普遍运用之上。对称讲究相同部分间规律的重复,呈现在建筑上,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对称的建筑物从力学角度来说,受力均匀。在建筑设计中,抗震性是个硬性的要求。对称的建筑物结构自身重力更趋于均衡,在相同地基的承载下,相对于不对称建筑物具有更好的抗震性,不易因受力不均产生裂缝,居住也更有安全性
一、对称美的历史背景 中国建筑对称之美的产生主要是原因在混凝土出现之前,中国的房子大部分是砖木结构,这种砖木结构房子的墙体是用来承重的,为了达到受力平衡,墙体的建筑就要求对称,而四方形是最好的对称状态,因此房子
简单通俗来说就是宫殿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所以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而中国的对称建筑就是最好的体现。中国古代很讲究
中国建筑为什么要讲究对称?
对称的手法可以让原本比较生硬的建筑变得比较庄重,是富含着美感的。况且中国古代讲究的就是天人合一,根据那个思想,如果要体现在建筑方面上,那就是建筑的对称性。一、对称的好处如果一个房子没有对称,那么它的左边和右边看
设计用用到对称符号,可以省略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不画,省时.从美学观点,对称建筑起到庄重、严肃、庄严、稳重的作用,一般政府机关都采用对称建筑
建筑的对称首先是因为人们传统的审美理论,以对称为美。另外严格的对称性会增强建筑的仪式感,同时削弱趣味性。所以一般大型项目,像政府办公楼,写字楼,国家博物馆之类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多做成对称的,而侧重空间趣味性的,
1、对称的建筑比较严肃,突出庄严肃穆感,政府建筑多用之。如人民大会堂 2、经常布置在群体里的中轴线上,是视觉中心和景观焦点,起到统领作用。如大学校园里轴线上的图书馆或办公楼等 3、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因为无论中
把建筑物设计成对称有什么好处?
中国古典园林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皇家园林,一种是私家园林,但是中国园林的特点是不规则的.规则的特别少只有皇宫的建筑区才会显示出那种轴对称的布局.中国园林讲究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自然的高度浓缩.如果要看规则式
一、体现了平衡的概念 对称体现的是一种智慧,事物对称后才会平衡,平衡后才能存在的长久。 万事万物都将讲究平衡,就像中国的太极八卦图,正是因为对称、平衡才能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小小的建筑里面蕴含的是大大的智慧。
一、中式建筑的对称之美是怎样的原理呢?小编自己对这个问题也很好奇,所以在网络上具体查看了一些信息了,中国人其实非常追求对称美,也就是说你可能就会发现生活当中的很多物品都是讲究对称原理的。比如说大家会经常使用筷子
对称讲究相同部分间规律的重复,呈现在建筑上,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
所以从古至今的建筑都讲究对称美,这样既牢固又美观!二、古建筑中的中轴线 古代建筑中都城、宫殿建筑群、佛寺建筑群、普通人家的四合院,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有一条中轴线,而且是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中国从古至今都在意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
除了一些居住的没有房屋,其他的建筑讲究对称性是因为美观的问题,中国的古典美就是讲究对称的,对称可以彰显出质朴纯真的一面,让建筑在设计上更加好看。
中国的建筑都是对称性很强的,这有什么讲究吗?
因为北京的宫殿对称地建在地理中轴线的两侧,其他建筑物都沿袭了中国古代的对称的建筑设计理念。这种对称的格局在故宫的宫殿建筑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紫禁城内部,不仅殿堂建筑互相对应,甚至连道旁的石兽石栏,城边的角楼,屋脊上
充满几何感的迷宫花园 中国建筑与高度繁荣的世俗文化紧密相连,强调“经世致用”,几乎延续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主要以木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讲究左右对称性,在视觉及空间艺术上,以风水布局寓意天人合一,封闭的庭院都呈现
故宫整体设计先依据一条中轴线,代表皇权中心的三大殿和后三宫则在中轴的中心位置,围绕着中心点,左右再建造相应的建筑,体现了均衡对称的美感。故宫的每一幢建筑也都是对称的样式,整个建筑群是大对称和小对称的完美结合。
空间位置的对称性设计,其中更是植入了丰富的寓意,吉祥的祈愿。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中,“中轴对称”仿佛代表着温暖、质朴的本真。以一种文明返祖的方式,为当代建筑设计者供养思路与启迪。
宫殿建筑都采取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总体上显得均衡、方正、严肃、有序。所有的主要建筑都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且高大华丽,气宇轩昂。轴线上及其两侧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为陪衬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突出“南面称王
中轴线在建筑设计中起到了组织和平衡整个建筑的作用。许多古代建筑,如古希腊神庙和教堂,都遵循中轴线对称的原则,以达到美学上的和谐和稳定感。中轴线在几何学、生物学和建筑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对称性分析
教堂和中国的一些宫殿,花园,采用中轴对称,有什么作用?对整体的影响和分析。求解
中国的宫殿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这个艺术风格是什么呢?简单说来,仍是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和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性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之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颠,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示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而不同于欧洲或伊斯兰以及印度建筑。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宗教性质的宝塔,正如同传来的雕塑壁画一样,也终于中国化了。它不再是体积的任意堆积而繁复重累,也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表现为一级一级的异常明朗的数学整数式的节奏美。这使它便大不同于例如吴哥寺那种繁复堆积的美。如果拿相距不远的西安大小雁塔来比,就可以发现,大雁塔更典型地表现出中国式的宝塔的美。那节奏异常单纯而分明的层次,那每个层次之间的疏朗的、明显的差异比例,与小雁塔各层次之间的差距小而近,上下浑如一体,不大相同。后者尽管也中国化了,但比较起来,恐怕更接近于异域的原本情调吧。同样,如果拿一九六八年在北京发现的元代城门和人们熟悉的明代城门来比,这种民族建筑的艺术特征也很明显。元代城门以其厚度薄而倾斜度略大的形象,便自然具有某种异国风味,例如它似乎有点近于伊斯兰的城门。明代城门和城墙(特别像南京城的城墙)则相反,它厚实直立而更显雄浑。尽管这些都已是后代的发展,但基本线索仍要追溯到先秦理性精神。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论语》中有"山节藻 ","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斗拱、飞檐的讲究,门、窗形式的自由和多样,鲜艳色彩的极力追求,"金铺玉户"、"重轩镂槛"、"雕梁画栋",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中国宫殿
中国古代帝王所居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古代最
重要的建筑类型。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以皇权为
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得到充分发展,宫殿是封建思想意识
最集中的体现,在很多方面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
水平。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早期宫殿遗址是现知最早的宫
殿,以廊庑围成院落,前沿建宽大院门,轴线后端为殿
堂。殿内划分出开敞的前堂和封闭的后室,屋顶可能是
四阿重屋(即庑殿重檐)。整个院落建筑在夯土地基上。
以后,院落组合和前堂后室(对于宫殿又可称为前朝后
寝)成了长期延续的宫殿布局方式。
河南郑州、湖北黄陂盘龙城和河南安阳殷墟有商代
中期和晚期宫殿遗址。盘龙城的朝、寝已可能分别设置
在前后相续的2座建筑中,陕西岐山西周宫殿遗址,是一
座完整的两进四合院,沿中轴线设置了屏(照壁)、门
屋、前堂和后室,左右廊庑围合。据记载,东周的宫殿
布局是在宫外立双阙,有5重大门及外朝、治朝和内朝3
座大殿。战国时期高台建筑盛行,燕国下都和赵国邯郸
都是在中轴线上串连的一些高台上建筑宫殿。秦国宫殿
在陕西咸阳北部高原的南沿,1号宫殿遗址居中,依塬作
基筑台,台上构屋,经复原是二元式的阙形(见咸阳1号
宫殿)。秦始皇还在咸阳仿建六国宫殿,又在渭河以南
建阿房宫,规模十分巨大。西汉长安主要有未央、长乐、
建章诸宫,以未央宫为朝会宫殿,诸宫各有宫墙,主要
宫门处建双阙,中轴一线布局规整对称,其他地方比较
自由地布置园林池沼和次要建筑,它们的规模都很宏大。
汉洛阳(北魏)城内有南北两宫。秦汉的离宫苑囿也很
多,是中国宫殿建设的第1次高潮。曹魏邺城宫殿集中在
城内北部,朝会正宫居中,东为寝居的东宫,西为铜雀
苑。但当时一般宫殿布局多取南北纵深的方式,大致是
在宫城内设前朝、后寝,宫城北常有苑囿。如南朝建康、
魏晋和北魏洛阳都是这样。这个时期宫内的朝会部分还
流行过3座大殿呈品字形布局的方式。唐长安有3座宫殿,
即西内、东内和南内。西内以太极宫为朝会大宫,以凹
字形平面的宫阙为正门(承天门),内有太极殿,两仪
殿两重殿庭,即唐代的大朝、常朝和日朝,相当于周制
的天子三朝。两仪殿以后还有甘露殿院庭。中轴线左右
各有对称布置的一串院庭,安置宫内衙署,形成一片井
然有序的大面积组群。此外,宫内还有其他殿亭馆阁共
36所。太极宫东连东宫,西连掖庭宫,分居太子和后妃。
东内即大明宫,在长安城外东北,大部面积已经发掘或
探测。朝会部分与太极宫相似,在丹凤门内顺置含元、
宣政和紫宸3座大殿为三朝,左右也各一路。含元殿及左
右两阁合成凹字形平面宫阙,气势辉煌。大明宫后面是
太液池园林区,沿湖有许多游观建筑,其中有的是楼阁,
规模极大,它和含元殿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盛期建筑艺术
最高水平的代表。南内兴庆宫较小,是离宫,宫内有占
地甚大的湖面。唐东都洛阳宫殿也是在凹字形平面宫阙
的后面布置两组殿庭,合成三朝,左右也各有一路。武
则天时在这里建筑两座高楼代替原来的两组殿庭,前为
明堂,下方上圆共3层,后为天堂5层,规模空前。隋唐
时期在两京之间及其他地方还建造了许多离宫,形成了
中国宫殿建设的第 2次高潮。北宋汴梁(今河南省开封
市)和南宋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宫殿都是就旧时州
衙改建,规模气势已大不如唐。但汴梁由内城正门到宫
前正门之间所建的丁字形宫前广场则是北宋的卓越创造。
在凹字形宫阙宣德门内前后建大庆、紫宸两组殿庭,也
是三朝串连,左右也各一路。寝宫则在此区以外。在常
朝、日朝之间隔以通向宫城东西门的横街。此外,宋宫
各殿还常采用工字形平面,这些对金元直至明清的宫殿
都有很大影响。金中都宫殿大都仿自汴梁,据载宫内正
中为皇帝正殿,后为皇后正位,仍是前朝后寝的概念。
元大都宫殿仿自金中都,也是前朝后寝。元代后期可能
在后寝以北至宫城北门之间建造了御花园。元大都的宫
前广场自宫城正门穿过皇城正门直达都城正门,串连两
座,其丁字形广场移至皇城以外,加强了气势。明北京
宫城称紫禁城,都城南墙和宫城南墙都在元大都的基础
上南移,但前者南移较多,所以加长了宫前的长度,在
宫城正门午门和皇城正门承天门之间增加1座端门,宫前
广场串连为三,气势更大。宫内布局为前朝三大殿、后
寝三大宫和御花园,朝寝均各由3殿组成,都坐落在工字
形石台上,仍存有宋金工字殿的遗意。宫城横轴前移至
前朝之前,使中轴线上的气势更为贯通。中轴左右前部
是文华、武英两殿,后部是东西六宫和外六宫,它们是
中轴的衬托。宫城以北的景山也是明代的创造,清代乾
隆时在山上建五亭,恰当地起到收束轴线的作用。明宫
为清代所沿用,同时又在北京和承德建造了许多离宫。
明末时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在沈阳建造过一组宫殿,具
有地方的和女真族的特色。除清代的离宫以外,北京和
沈阳宫殿是现仅存的两组宫殿(见北京宫殿、沈阳宫殿)。
明清时期是中国宫殿建设的第3次高潮。
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复原图
山西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中的金代宫阙(摹本)
由北京紫禁城内望景山
沈阳故宫凤凰楼
中国宫殿传承有序,各代都有所增益。其总的设计
思想都在于强调秩序和逻辑,以渲染皇权意识,具有鲜
明的民族的和时代的特色。
我给你的点资料吧。希望你能用的上!
浅议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
梁思成先生对中西建筑的区别曾做过精彩的论述: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端端地逐渐展开过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园走近另一个庭园,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先生还说,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中国建筑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观之。”①先生此言可谓中的,他道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两大基本特点:平面布局和群体组合。中西建筑有各自的美学神韵,如果说西方传统建筑是雕刻,那么中国传统建筑是绘画。以西方的传统建筑为比较对象,我来谈谈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
建筑,在文化本质上,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人类所创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展现于大地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它以其特殊的“词汇”,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它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应,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正如罗杰·斯克舍登在其《建筑美学》中所言:“建筑艺术和建筑美学问题实际上是个哲学问题。”中国的宫殿,欧洲的教条,伊斯兰的礼拜寺,印度所得曼茶罗,日本的苦山水,无不充盈着丰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哲理。中国传统建筑深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和道家的浸染,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特殊的建筑语言而迥异于西方。儒家规范,老庄风神铸就了它光彩照人的绚丽丰姿和独具品格的美学神韵,表示了清醒的理性精神和诗意的浪漫情怀。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例如,从儒家规范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都城尤为强调礼制秩序;再如古代住宅的建设布局也集中体现了儒家上下、男女之礼的基本思想。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这种“大”主要体现在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上。“群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灵魂。”②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西方的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圣母院,罗马的凯旋门都注重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中国传统建筑在这种空间处理上的平面布局和群体组合,在地面上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四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理和审美意识,是中国建筑有异于西方建筑的重要特色。从建筑文化的角度而言,它既体现了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的倾向,也溶入了中国的人生观与宇宙观。
中国古典美有两种,一是壮美的形态,偏重于刚,刚中有柔;另一种是优美的形态,偏重于柔,柔中有刚。如果说儒家规范对宫殿、都城、坛庙等礼制性建筑的影响主要强调建筑的伦理秩序和功能,贯注着一种强硬的理性精神,表现出一种阳刚之气的大壮之美;那么老庄风神对园林建筑的影响,则更强调建筑中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充盈着多姿的浪漫情怀,体现出的是一种典型的阴柔之美。周来祥先生曾把中国古典的壮美同西方古典美的崇高做了比较,并做了分析。“本来滑稽、丑是喜剧的本质,崇高是悲剧的本质,中国的悲剧不悲,喜剧不丑,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中国美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家讲究中庸之道,讲以礼节情,情理统一、均衡。因此,中国人最讲和谐,不愿把矛盾堆到极点,适可而止。这样中国的悲剧往往是大团圆结局,而西方悲剧大多是灾难深重、死亡。崇高是以痛感转向快感。就是说主观与客观现实发生对立,矛盾冲突,因此陷入苦痛之中。”从这些传统的审美思维出发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西方传统的思维倾向于主客两分,它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基于客观思考,这种对象化的思维模式最终引起人对自然的驾驭、支配,还有就是西方特别是欧洲的的希腊的唯理主义传统,它们反映在建筑上则是无论是黄金比例分割还是透视原理,全是建立在理性的、逻辑思维之上,受制于那种重分析、强调差异或对立而忽视整体的辨证有机的思维模式;而中国的传统思维中自然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它认为自然与人是血肉相联的,也就是主客统一。人和建筑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顺应自然就要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融为一体。中西自然观的不同在中西园林艺术上都有所反映。
黑格尔曾对中西园林建筑做过这样的美学概括:它们(西方)照比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修剪的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照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一座露天的大厦.”中国的园林建筑则大异其趣,追求的不是几何式的规整性,而是自由性;不是抽象化了的人工技能之美,而是具象化的自然丰韵之美,黑格尔也指出中国园林艺术建筑“是一种绘画,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图模仿自由的大自然。”有自然之礼,得自然之趣。将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作一比较,似能更看出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之美,西方园林建筑,突出的是人工之美、技术之美,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式图形触目可见,一切景物建构无不体现方中矩、圆中规的精确的数的关系。西方园林正是通过数的关系,把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工程学的成果加以物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艺术深受道家思想的浸染,以模拟自然山水去取胜。它打破了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可以说是对儒家理性制建筑的一次反动。“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将空间意识转化成时间过程,营造出一个广阔自由的审美世界。为了创造园林的意境,为了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园林艺术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沈复在《浮生六记》里谈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他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③可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空间本来是小的,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趣味多样化。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借景则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了有限的空间,达到无限的空间。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借景的最好例子。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境界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境界的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楼台亭阁,都要服从于创造意境的要求,有助于扩大空间,要有助于游览者的美的感受。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并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建筑,通过这些门窗,欣赏到外界无限空间中的自然景物。在这里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西方的大教堂也有窗子,那些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窗子,不是为了使人接触外面的自然界,更多的是为了渲染教堂内部的神秘气氛。
中国传统美学神韵在于重视现实人生,讲究人伦次序,淡化宗教信仰,始终灌注着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在建筑的设计观念上,传统儒家重视人的群体生命意识,而这种思想知礼的现世精神反应在建筑上便是:“人伦之轨模”的设计原则,建筑便是人际关系的空间模式。中国的宫殿建筑一开始便不是以独立个体的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体现了建筑群的特点。”园林艺术希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为场所的自然化,也体现了重生知礼的精神。其次,在中国建筑尺度的选择上,西方建筑大都以超乎寻常的尺度夸张,高耸入云,直指神秘的苍穹,极度营造神的空间和氛围,使人产生对神的恐惧感和敬畏感,以实现宗教对人的心灵的威慑。可以说,西方古典建筑是以神性的尺度来营造的,而中国古典建筑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制造,这是源于中国传统自然观刚开始阶段就由宗教信仰进入哲学,在促进自然观的发展和早熟,也造成中国人对宗教的清醒和天生的淡泊。经过中国化的佛教性建筑,冲淡了宗教神圣的灵光,采用了无处不显示的儒家生活情境的中国庭园式建筑,世俗气氛相当浓厚,充满儒家提倡的人本主义的理性精神。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神韵,就在于它迥异于西方的文化观念。西方建筑中以教堂为甚,以神为中心,把上帝奉为之高无上的造物主,一部西方古代建筑史,就是一部神庙教堂的石头建筑史,而中国的古人认为,现世的君主是人世间的最高主宰,为君主所建筑的宫殿是所有建筑中等级最高的。而人生中充满了变异,大于宗教重于现实的文化观念使得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建筑看作是永恒的东西,建筑似乎没有必要用坚固耐久的石头来筑造,中国古代建筑史也就是一部宫殿和堂庙的木头建
许多西方人也肯定,无论科学进步到什么地步,倘若没有宗教信仰,没有与安拉的联系和天启的话,人便无法生存。
宗教是存在之奥秘,是生命之本质,世界之灵魂,它并非是外力强加给人类的一中东西,而是源自于安拉所赋予人的天性。
人要是失去了宗教,失去了信仰,那他便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根本,也失去了他的昨天和明天,一个人要是没有了昨天与明天,那么你说他还如何生活。
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如同一个在黑夜中无灯的夜行人,一个在沙漠荒野中没有向导的行者,一名在汪洋中既没有指南针为他导航,也没有星星给他指向的航海者。
宗教并非是外力强加给人类的一种东西,而是源自与安拉所赋予人的天性,没有宗教的生活是不符合天性的。
因此,一些真正的学者、思想家和导师乃至一些阿拉伯学者都在呼吁要重塑宗教在生活中的地位,以便人民不再懦弱不在彷徨与不安。
部分哲学家他们虽不相信宗教的真实性,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具有宗教信仰的必要性,因为它能规范人们的生活、扬善抑恶,部分人甚至说:“如果没有主宰存在,我们一定得造出一位主宰出来”。
另一些人说:“我们为什么怀疑主宰的存在呢?要不是对主的信仰,我的妻子定会背叛我,我的家仆也会偷我的东西”。
许多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指出:宗教对人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是必可少的,一个人有了宗教信仰,便会无忧无惧,幸福快乐;一个社会要是都具备了信仰,便会团结,进步。
著名历史学家 تونبي在其著作《习惯与变更》一书中说: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要与各大宗教竟相角逐,以得民心。
这就意味着又要重蹈人崇拜人的覆辙,在宗教把人从社会与个人的奴役中解救出来后又回到社会的囚笼中去,……
宗教让人们知道了人并非是一种群居的昆虫, 而是有尊严、有意识、有自由的高级生物,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不会让人忘记这一实质,因为意识形态无力为人实现宗教所赋予人的精神的解放。
宗教是人们生活的中心,是生命的本质,是普照心灵的光明,所以人不能没有宗教,意识形态也绝取代不了宗教的地位,因为它只会让人固执己见,相互憎恨,它或许会施舍我们一点点好处,但却掠夺了我们内心的坦荡与灵魂的解放。
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由于中国的礼制思想里包含着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的内容,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简单通俗来说就是宫殿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所以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而中国的对称建筑就是最好的体现 。
中国古代很讲究对称美,看看故宫你就可以很清楚。像楼上有人说起的苏州园林只是其中的特例,在当时并不是非常的流行。对称的应用使各式各样的宫殿看起来更具美感,且体现出主家威严。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
期待你的满意啊~!~
因为这样的对称是视觉美的天性,中国人是比较崇尚而且热爱大自然的,在大自然当中有很多的生物和物体都是讲究对称的。于是人们在不断的观察中就发现了对称可以让一个事物变得更加美丽,所以在中国的很多建筑上,人们都选择运用对称的手法去建造。对称的手法可以让原本比较生硬的建筑变得比较庄重,是富含着美感的。况且中国古代讲究的就是天人合一,根据那个思想,如果要体现在建筑方面上,那就是建筑的对称性。
一、对称的好处如果一个房子没有对称,那么它的左边和右边看起来可能并没有那么完整,在外观上也没有那样的庄严。而古人对于建筑的设计,往往都会选择对称性的建筑,这样才可以体现出中间或者是中心位置的,建筑的重要,可以彰显君王的帝王身份。皇宫之所以可以高大巍峨,是因为皇宫设计的比较方正,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着比较好的设计,突出了建筑的对称性。
二、对称的作用建筑一般都是民用的建筑,在建筑当中,人们会通过自己的一些想法进行建造,比如在一些对称的建筑,再增添一些中间的结构来与建筑更加的和谐。那是因为建筑里大多居住的是具有伦理关系的一家人,长辈还有一些晚辈,必须要在房屋分开的地方去住,但是又没有办法让晚辈独自出去居住,所以也就让长辈住在主屋,而晚辈住在东西两侧。为了让屋子看起来比较美观,而且符合人文关系,采用对称的结构,可以让家庭的关系更加和谐。
除了一些居住的没有房屋,其他的建筑讲究对称性是因为美观的问题,中国的古典美就是讲究对称的,对称可以彰显出质朴纯真的一面,让建筑在设计上更加好看。
1、对称的建筑比较严肃,突出庄严肃穆感,政府建筑多用之。如人民大会堂
2、经常布置在群体里的中轴线上,是视觉中心和景观焦点,起到统领作用。如大学校园里轴线上的图书馆或办公楼等
3、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因为无论中欧,古典建筑多为对称形的。
副产品:立面好画图,对称即可。
1、对称的建筑比较严肃,突出庄严肃穆感,政府建筑多用之。如人民大会堂
2、经常布置在群体里的中轴线上,是视觉中心和景观焦点,起到统领作用。如大学校园里轴线上的图书馆或办公楼等
3、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因为无论中欧,古典建筑多为对称形的。
参考百度。
对称只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人择偶要求身高低于自己也是受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所影响,你也可以找一个身高比你高,年龄比你大的啊。21世纪的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打破传统封建观念。。。
如果只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详细的请看《从传统思想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文摘要:
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综观中国的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中庸和谐
“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它后来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古人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中”而立。因此,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必须以“中”为标准,即做到所谓“天人合一”。
“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这一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中轴线对称的建筑观念虽然早在商周时代就开始,但最典型地代表这种中轴文化的当数明清的北京城和宫殿了。整个明清时代的北京城自南向北,沿着一条长达7.5公里长的中轴线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该中轴线以最南端的永定门为起点,以地安门北面的钟鼓楼为终点,其间建筑空间序列重重叠叠、高潮迭起又井然有序,尤以故宫三大殿的平面布局最富特色。此外,这种关于中轴线的建筑空间意识,也体现在北京一般的四合院民居住宅中。
“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在古代建筑上还体现为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中不追求房屋过高过大。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从造型和体量上看,无论是帝王宫殿还是传统民居,总体上一直是向平面方向发展的,由间构成单体,由单体构成庭院,再由庭院构成建筑群,形成一种连续绵延于大地的感觉。“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还可以从中国古代聚落选址上体现出来。古代的聚落建设,首先就是尊重自然和顺应环境,根据土地资源状况来合理安排居住用地。古代聚落建设,不仅尊重环境,对土地合理利用,还表现出了对土地、水源的保护思想。《荀子·天论》中记载:“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有节制地利用水资源,才能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存在和长久使用,即与自然长期的和谐共处。
重伦守礼
维护等级与秩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礼”的一项主要内容。《乐记》中说:“礼者,天地之序也……序,群物有别。”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礼制内容,说到底是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这一点在《礼记》有关建筑功能的论述中表达得很清楚,即所谓“以降上神与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别”。中国古典建筑只有充分满足这些要求,才能最终与古代中国人传统上按远近、长幼、亲疏,继而按高下、尊卑、贵贱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同步一体。因此,中国古代建筑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
就一座建筑群体的组成而言,如北京故宫建筑群,除了院落和轴线组合外,还必须对单体建筑的等级和名分加以界定,才能形成各得其所、相辅相成的局面。从宫殿的平面布置上看也有严格的主次、内外等级,它的外朝和内寝是完全分隔的。建筑的等级甚至在并列于大台基上的三大殿上也可以反映出来:太和殿级别最高,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准备用房,就只用单檐四角攒尖顶;保和殿是宴请重臣和举行殿试之地,地位比中和殿重要,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顶。
在一般住宅四合院中,人伦关系反映在平面布局上。长辈住上房,哥东弟西,女眷居后院不迈二门等等。而房间的功能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以及各式人等在其中的活动规律。一般在一组建筑之内,正、倒、厢、耳、门、厅、廊、偏各房都各有等级,不得高于主。即使是人死之后的坟园占地面积、坟丘高度、墓碑形制、神道石刻,以至棺椁祭器,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违背这些制度,要受到刑法制裁。如果僭用皇帝特有的形制,罪名更可至大逆。此外,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微的装饰,都存在着很有规律的数字等差关系。比如,间数以九间(清代扩大到十一间)为最大,依次降为七、五、三、一;进深以十三架为最高,以下递减至三架等这样的等差规则。这些规则又多是通过朝廷的法典(如唐代的《营缮令》宋代的《营造法式》等)固定下来,直接用这些数字的差别表示出不同等级人的建筑等级差别。
外儒内道
儒学是维护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中国儒家思想特征最明显的体现在中正、礼仪方面,因此,在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皇宫、坛庙、陵寝、寺院、宫观以及祠堂等等,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旁是陪衬的建筑物,陪衬的建筑要整齐划一,两相对称。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
古代宫殿建筑更是最高统治者通过建筑艺术来显示帝国的实力和威严的,象征王权的至尊和永恒,所以中国古代宫殿强调群体气势,群体的序列有助于渲染统治王朝的威严,群体的布局有利于体现宗法等级的贵贱尊严。
儒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但它过于束缚人性,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中国的古代建筑虽然外观是庄严雄伟,一切照伦理制度做事,但一般在建筑的后部都是诗情画意,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前宫后苑的格局。这内外两个完全不同的天地,就反映了中国人外儒内道的生命观。它是与道家思想提倡修身养性、追求自由洒脱、讲究气韵生动相吻合的。此外,中国古代建筑在造型艺术上形成的飘逸、流动的感觉,让中国建筑产生了翼角起翘、屋檐曲线流动状态,即使是屋顶也呈现不同的弧面,这样使建筑的重量产生的压抑感消失了,符合了道家的“气韵生动”之说……”
关于 中国古代宫殿为什么都修建成中轴对称? 和 中国的建筑都是对称性很强的,这有什么讲究吗? 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中国古代宫殿为什么都修建成中轴对称? 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 中国的建筑都是对称性很强的,这有什么讲究吗? 、 中国古代宫殿为什么都修建成中轴对称? 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