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关系的发展史 ( 918事变之前国共关系怎样? )
创始人
2024-10-23 19:44:24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 国共关系的发展史 ,以及 918事变之前国共关系怎样? 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今天给各位分享 国共关系的发展史 的知识,其中也会对 918事变之前国共关系怎样? 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国共关系 (1)国共关系的演变 ①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国民时期) 合作原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影响:基本上

在这十年里,中国共产党发展曲折,使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三、1937年9月~1946年6月,国共第二次合作。从1931年9月18日到1937年7月7日,从日军强占东北三省到“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共产党的影响力扩大。2、1937-1946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西安事变的

1、1927年至1937年间为国共内战第一阶段。2、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3、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

1、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时间是1924年1月,结束时间是1927年7月。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召开。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

2、国共十年内战 国共十年内战,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为反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进行的革命战争。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年

1、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2、1924年国共合作、黄埔军校成立 3、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 4、1927年四一二政变,国共十年战争开始 5、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党形式结束北方军阀混战,开始20多年的党政时期 6、1934-1936年,

国共关系的发展史

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

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推动中国的民主和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对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第二次国共合作结束了国家分裂、两党对立的局面,推动了全民族抗日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及其关系是:1、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开始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面临着既要反对本国的封建主义又要反对外国的侵略势力的两大历史任务;2、他们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统一

2、“联共”政策则是因为孙中山当时想要改组国民党,而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所以他决定向共产党敞开大门,让他们能够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希望在两党合作之下,革命可以更好地进行。国共两党的关系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关系。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以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主体,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实质上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这些

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

近代中华国共两党关系的认识:从以上表格我们不难看出: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革命根据地

近代中华民族两大政党的关系

1、首先,在国内结束了国共两党十年分裂的局面,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体现和反映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从而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伟大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有力动员起亿万

(3)影响:①第一次国共合作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一次分裂则导致了国共十年对峙和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②第二次合作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

这个问题有点笼统。国共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合作,两次内战,每一次都对中国政局演变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在全国的统治。之后国共分裂,中国也就出现了长达十年的内战

关系变化:先是形成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大革命,之后两党破裂开始十年内战,之后在民族危机面前共同抗日,抗战结束后分道扬镳,第二次内战。影响:第一次合作:基本摧毁北洋军阀的势力,成立国民政府;第一次破裂:十年对峙,土

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

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领导人民继续战斗,开始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新的历史时期。各地相继举行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中国共产党人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逐步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组织革命军

国共关系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

(1)从图一到图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由国共内战走向国共合作抗日。(1分)日本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抗日救亡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分别签订;洋务运动开始 1898年,戊戌变法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洋务运动失败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国共第一次合作(又名:大革命时期)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原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影响:1.国共合作的形成,壮大了革命的力量,加快了

一、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1、概括:1931.9.18,日本诬陷中国军队炸毁柳条湖段铁路,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2、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敌手。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

答案: (1)图一是坚持城市中心论,图二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图一时期国共分裂对峙,图三时期两党合作抗战;图三国民党奉行片面抗战路线;图四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9分)(2)①平衡点:反帝反封(或新三民主义)

八上历史第15课思维导图画法如下:1、确定中心主题:确定本节课的中心主题,即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2、列出重要知识点:列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如国共合作的原因、北伐战争的背景、北伐战争的过程等。3、绘制思维导图:

望采纳

初二历史画国共关系图

随着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内部的爱国将领逐渐倾向于中共的“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了合作。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

中国社会背景:国内当时正在内战,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蒋介石围剿红军,奉行“不抵抗政策”。在1927年国民党北伐以前,中日两国的关系虽然不能和二十一条以前的蜜月时期相比,但也还算平稳。日本没有直接干涉中国的军阀混战,而

周恩来等指挥的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取得了胜利,配合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②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5月,许可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

918事变之前国共关系怎样?

李淑一女士在1957年2月写了首纪念丈夫的《菩萨蛮》寄给他的战友毛泽东,毛泽东写此词作答。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句意思是 :忽然听到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捷报,两位烈士的忠魂顿然高兴得泪

关系变化:先是形成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大革命,之后两党破裂开始十年内战,之后在民族危机面前共同抗日,抗战结束后分道扬镳,第二次内战。影响:第一次合作:基本摧毁北洋军阀的势力,成立国民政府;第一次破裂:十年对峙,土

(1)图一是坚持城市中心论,图二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图一时期国共分裂对峙,图三时期两党合作抗战;图三国民党奉行片面抗战路线;图四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9分)(2)①平衡点:反帝反封(或新三民主义);成果:基

(1)关系变化:由合作到分裂,再到合作,再到分裂。 (2)主要原因: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国共两党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

(1)由国共内战走向国共合作抗日。(1分)日本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每点1分,满分2分)

从图一到图二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国共两党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从图一到图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慕尼黑的妥协”是否真正带来了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欧洲人学习到的“观念和方法”,对欧洲人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4)当前乌克兰东部危机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危机的走向不仅关系到乌克兰的命运,而 且关心到整个东欧的安全局势。综上所述,就如何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由国共内战走向国共合作抗日。(1分)日本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每点1分,满分2分)(2)否(没有带来和平)。(0.5分)答对慕尼黑会议的恶劣影响,得1分;列举英法卷入战争的相关事实,得1分。(满分2分)例如:慕尼黑会议助长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1分)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国宣战,二战全国爆发。(1分) (3)欧洲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成立了欧共体(欧盟),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际地位。(1分) (4)答对一点1分,满分2分。例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各国之间的争端等。
(1)从图一到图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慕尼黑的妥协”是否真正带来了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欧洲人学习到的“观念和方法”,对欧洲人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4)当前乌克兰东部危机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危机的走向不仅关系到乌克兰的命运,而 且关心到整个东欧的安全局势。综上所述,就如何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由国共内战走向国共合作抗日。(1分)日本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每点1分,满分2分)(2)否(没有带来和平)。(0.5分)答对慕尼黑会议的恶劣影响,得1分;列举英法卷入战争的相关事实,得1分。(满分2分)例如:慕尼黑会议助长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1分)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国宣战,二战全国爆发。(1分) (3)欧洲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成立了欧共体(欧盟),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际地位。(1分) (4)答对一点1分,满分2分。例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各国之间的争端等。
九一八事变(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这次事变是日本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详细内容如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 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东北地方当局和国民政府依据蒋介石的对日消极态度错误地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 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中国社会背景:国内当时正在内战,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蒋介石围剿红军,奉行“不抵抗政策”。在1927年国民党北伐以前,中日两国的关系虽然不能和二十一条以前的蜜月时期相比,但也还算平稳。 日本没有直接干涉中国的军阀混战,而中日间的经济关系迅猛发展。到9·18事变前,日本一直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 1921年华盛顿九国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1921年日本的军费为七亿三千万日元,1930年则裁减到五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如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不是A、A么?怎么会是D思想观念保守?民国的时候也保守了?
这个问题有点笼统。国共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合作,两次内战,每一次都对中国政局演变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在全国的统治。之后国共分裂,中国也就出现了长达十年的内战,日本也趁机开始一步步侵占中国。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拉开序幕,共同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6年,随着内战的爆发,国共再次分裂。而如今,我们积极呼吁国共实现第三次合作,共谋两岸统一。综观国共关系演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国共两党对中国近代政局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共“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国民党:1894建立兴中会、1905年建中国同盟会、1912年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共产党: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2)大革命时期-- 合作 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影响:基本消灭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 (3)土地革命时期--分裂 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影响:导致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带来可乘之机 (4)抗日战争时期--合作 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影响: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5)解放战争时期--分裂 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 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6)通邮、通商, 和缓松动;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981年叶剑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国共对等谈判, 为解决台湾问题,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1980年以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已经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③2005年4月底—5月初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揭幕开了两党合作和两岸关系的新篇章。 ④趋势:“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心愿,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2、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规律与认识 (1)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2)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3)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4)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或合作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这表现为: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工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两个答案请参考: 1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2两个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由于腐败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发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他们控制中国经济政治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毛泽东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就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先驱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经过不断地求索和鉴别,逐渐摆脱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影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 李大钊热情地歌颂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以敏锐独到的眼光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新纪元》四篇光辉的文献,揭开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第一页。他在文中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主义就是革命的社会主义。对于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他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这一胜利“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是二十世纪革命的先声。”他满怀信心地说:“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凯歌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8年2月,李大钊先后在北京大学、女高师、师范大学讲授“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社会学”等课程,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讲坛,受到进步青年的热烈欢迎。他还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主编《每周评论》,成为“五四”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为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推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发挥了重大作用。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专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有所阐明,并指出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这期间,李大钊还在《新潮》《少年中国》《国民月刊》《新生活》《晨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宣扬实用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8月,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系统地批驳了胡适的观点。他首先公开表明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的告白”,光明磊落地宣布:“我是喜欢谈谈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他号召不仅要宣传主义,而且要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行动。他激烈抨击改良主义的社会改造方案,运用唯物史观,论证了中国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的革命主张。他指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生机的社会,“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他强调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作指导,通过革命实现经济结构的改造。“问题”与“主义”之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对于推动人们进一步探索改造中国社会起了积极作用。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了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经过五四运动锻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很多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坚决的革命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大范围的传播。 李大钊在“黑暗的中国”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火炬,如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率先在一片荒原上披荆斩棘地开出一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共产主义者,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一统天下的沉闷气息,让思想冲破牢笼,民族精神获得极大振奋。李大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写的诸多热情洋溢的文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他的遗文都将永在,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和伟大力量,他们到工人群众中去进行组织工作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继续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 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创办刊物,编辑书籍,组织进步团体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仅在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就出现400多种刊物.在各种学说竟起争鸣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十月革命的道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李大钊同志在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段时间内,写下了不少战斗性的文章.其中著名的像《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是我国第一篇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文.他还通过在北京大学讲课和学术讲演,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在这期间刊载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许多先进青年纷纷组织进步社团.李大钊同志和邓中夏同志在北京大学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展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周恩来,邓颖超等同志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恽代英同志在湖北组织了"利群书社",都在宣传新思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毛泽东同志这时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他主持的《湘江评论》是当时全国最有份量,见解最深的刊物之一.由于它鲜明的革命色彩,只出了五期便被反动军阀封刊,但却对湖南革命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全国也有影响. 在社会主义思想潮流中,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开始出版,《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中文译本也问世了. 经过五四运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开始投身到工人运动中,马列主义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等地举行了由共产主义者组织的我国第一次群众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新青年》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北京还出现了要把土地,工厂收归劳动者所有的传单.这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已经开始和工人运动相结合.1920年5月,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上海首先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同年11月上海又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9月间,毛泽东等同志在湖南也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又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与此同时,李大钊同志在北京以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为基础建立了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董必武,陈潭秋同志在湖北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广州,天津,杭州,济南等地以及留学莫斯科和日本的中国学生也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留法学生周恩来,李富春等同志也于1921年2月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同铁路,印刷,纺织,泥木,搬运等各行业各工厂的工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为工人办事,办学校,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同一时期,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刘少奇同志等创办了劳动补习学校,并组织了机械工人联合会和印刷工人联合会.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邓中夏同志等在长辛店举办了劳动补习学校,组织铁路工人开展了许多工作.当时还出版了各种以工人为对象的刊物,如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音》,广州的《劳动者》等等,向工人进行通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指导工人群众的革命斗争.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工人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工人参加罢工的有五六万人,而1921年则达到十三万多人. 1921年7月1日,在中国的工业中心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工人阶级战斗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从此以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冲破各种障碍,从胜利走向胜利.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主要有两项,即: (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 如何理解这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呢?这两大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相互联系。 第一,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主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第二,这两大历史任务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这两大历史任务也可从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角度作阐述。目前,在史学界的一些人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即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在有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中说:“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现代化代替革命,或者将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有的人则更为直截了当地鼓吹“告别革命”,这是错误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离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离开了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现代化也是化不起来的。现代化既不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之代替革命,也不能和革命对立起来、割裂开来。革命或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也即现代化)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二者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相关参考:http://wenku.baidu.com/view/963dac134431b90d6c85c72c.html
国民党:1894建立兴中会、1905年建中国同盟会、1912年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共产党: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2)大革命时期-- 合作 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影响:基本消灭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 (3)土地革命时期--分裂 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影响:导致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带来可乘之机 (4)抗日战争时期--合作 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影响: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5)解放战争时期--分裂 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 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6)通邮、通商, 和缓松动;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981年叶剑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国共对等谈判, 为解决台湾问题,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1980年以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已经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③2005年4月底—5月初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揭幕开了两党合作和两岸关系的新篇章。 ④趋势:“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心愿,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2、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规律与认识 (1)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2)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3)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4)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或合作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这表现为: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工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1)从图一到图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慕尼黑的妥协”是否真正带来了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欧洲人学习到的“观念和方法”,对欧洲人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4)当前乌克兰东部危机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危机的走向不仅关系到乌克兰的命运,而 且关心到整个东欧的安全局势。综上所述,就如何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由国共内战走向国共合作抗日。(1分)日本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每点1分,满分2分)(2)否(没有带来和平)。(0.5分)答对慕尼黑会议的恶劣影响,得1分;列举英法卷入战争的相关事实,得1分。(满分2分)例如:慕尼黑会议助长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1分)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国宣战,二战全国爆发。(1分) (3)欧洲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成立了欧共体(欧盟),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际地位。(1分) (4)答对一点1分,满分2分。例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各国之间的争端等。

关于 国共关系的发展史 和 918事变之前国共关系怎样? 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国共关系的发展史 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 918事变之前国共关系怎样? 、 国共关系的发展史 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