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1日电 题:电影国庆档,市场新变化
2024年国庆档(10月1日-10月7日)总票房最终定格在21亿元,基本符合此前业内对冲击20亿元票房的预期。
据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国庆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国庆档首日票房4.9亿元,达到了近三年国庆档单日票房最高,不过随后几天票房趋势未能持续,档期内人均观影为1.19次,九成观众在档期内只看一部影片。相较往年,今年国庆档票房不算突出。
电影国庆档的表现,是否是当前电影市场变化的一个突出信号?
10月4日,在北京首都电影院大堂内展示的电影海报。新华网 闫雨昕 摄
中国电影市场35岁+观众占比连续多年上涨,今年已经上涨至接近三分之一。灯塔专业版数据分析师张晋说,近年来家庭观影需求大幅增加,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例如爱国教育主题的《志愿军:存亡之战》,文化教育主题的《长安三万里》都取得亮眼的票房成绩。
其中,《志愿军:存亡之战》档期内票房超过8亿元,居于国庆档首位,报告显示,有21.9%的观众是三人及以上结伴观影,不少家长带孩子走进电影院去了解这段历史。
此外,国庆档女性购票占比近六成,较2023年提升。在上映的10部影片中,《浴火之路》《749局》《只此青绿》《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6:迷你大冒险》《皮皮鲁和鲁西西之309暗室》的用户画像均偏女性。
记者注意到,相比第一位的《志愿军:存亡之战》,位列国庆档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浴火之路》《749局》分别收获3.58亿元和3.56亿元票房,相较往年同期出现断档现象。与今年春节档的头部影片《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以及去年《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等动辄二三十亿元的票房相比,也显得头部效应偏弱。
浙江时代院线副总经理肖囡认为,2024年电影档期影片扎堆现象比较突出。本次国庆档上映10部影片,类型较为分散,小片扎堆,库存片扎堆,影片供给数量虽多但带动效应不强。电影产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有丰富的娱乐手段在与我们抢夺消费者的时间,肖囡说。
有业内人士认为,部分国庆档头部影片质量不及预期是关键因素:高分口碑片才能引发长尾效应,促使院线影管做长线排映。肖囡认为,无论如何,影片品质一直是票房持续稳定的动力。
回顾今年电影市场,喜剧剧情、犯罪题材依然拥有广泛受众。春节档的《热辣滚烫》票房近35亿元,是年度榜单第一,上半年的《周处除三害》《九龙城寨之围城》,暑期档的《抓娃娃》《默杀》都取得了较好的票房成绩。
张晋分析称,现实主义题材的口碑佳作仍然是票房潜力股,期待更多来源于社会、贴近真实生活、有情感共鸣的现实题材上映。
细分市场展现新的发展空间,人们对于不一样的题材不一样的表达方式的观影兴趣更高。
比如,《只此青绿》就是今年国庆档的一个独特存在,电影将舞剧适配了大银幕的节奏和风格,全程零对白的呈现方式、具有东方神韵的视觉效果,为观众带来中式美学体验。根据报告,影片同档期综合口碑第一,观众二刷意愿强烈。
带着孩子一起观影的祝先生告诉记者,《只此青绿》展现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从孕育到诞生的全过程。每一帧都非常震撼,也让孩子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的魅力。
动画电影《白蛇:浮生》也吸引了大批国漫爱好者,自今年8月10日上映以来,整个暑期档票房累计近4亿元,打破中国影史七夕档动画片累计票房纪录。
好几站路演,我都看到有些观众非常面熟,觉得他们应该来过很多次,影片导演李佳锴提到,一些观众还会跑来和我们探讨作品中的细节和剧情,这种互动给了主创团队巨大的前进动力,非常珍惜这种感觉。
出乎意料的是,纪录电影也杀出一匹黑马。《里斯本丸沉没》从上映之初观众的不知道、不了解,到后续不断登上热搜、票房逆袭,4万余人在豆瓣打出9.3分的高分。
后劲很大,观看完电影的赵女士说,它是快节奏生活中的一次‘例外’,我们永远需要这样有情怀的记录者。该片打破了过去五年国产纪录片累计票房纪录,截至10月9日,票房已经达到4100万元。
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海报
有电影从业人员表示,如今人们的情绪价值、审美价值更加多元。做全民买单的现象级影片越来越难。没有全民都看的电影,要做人群和观影的细分,在多元的观影需求中寻找增长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司若提示,针对垂直、细分的市场的影片得控制好预算。观众规模分众,需要在良性预估之后再做布局,细分市场的风险也并不低。
曾经经常出入电影院的游女士,最近觉得有些不值。现在不太会都冲着某个演员或者某个导演进电影院了,会先等一个客观真实的观影体验。她表示,毕竟不想‘人财两空’,买了票又白白浪费两小时。
的确,人们的观影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人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
灯塔调查也显示:影片的真实口碑、轻松好笑、话题共鸣对于观影决策越发重要,而口碑不佳是阻碍观影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内容俗套狗血和故事不吸引人。
司若观察到,就近一两年的观影趋势看,院线电影除电影本身之外的属性开发十分重要,如社交属性、亲子属性、话题属性等。一些与社会热点紧密相连、有互动性的影片,受到年轻人喜爱,反而一些表层的电影特技、重工业效果的吸引力变弱。
以今年暑期档热卖电影《抓娃娃》为例,电影讲的是两代人围绕没苦硬吃都是为了你好式教育产生的家庭纠纷,走的是喜剧搞笑片路线。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用时不到6天,影片票房就突破15亿元,最终以32.5亿的成绩获暑期档冠军。
10月7日,市民在浙江省嘉兴市一家影城取票准备观影。新华社发(金鹏摄)
不过,高话题度也并非每次都能成为票房灵药,社会热点有时也会精准踩中雷点。今年一些紧贴现实困境的影片,原本想通过热门话题吸引观影人群,但从最终的数据来看并未奏效,网友评价也两极分化。
肖囡认为,作为院线方,要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电影院,还需要从技术端迭代观影体验。主要体现在如裸眼3D、高帧率、沉浸音效果的提升上,让观众对电影内容有更强的代入感与更难忘的视觉体验。
电影衍生品、动漫谷子(谷子,英文Goods的谐音,即漫画、动画、游戏、偶像、特摄等版权作品衍生出的周边产品)等电影衍生消费受到年轻客群的喜爱,也让影院看到除了票房收入之外,更多增收的可能。
肖囡表示,周边商品、主题餐厅等也将成为电影产业的重要收入来源,这将促使电影制作方和发行方更加注重电影品牌的打造和衍生产品的开发,以实现电影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变化。市场在变化,观众在变化,电影人必须以变应变,开拓新空间,才能够寻找到电影发展的新动力。
即将从某艺术类院校广告学专业毕业的小夏,经历了考研失败后迫切地想要找到一份工作。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其所在的宝山区淞南镇就业促进工作人员把她带到了镇党群服务中心。
出现在小夏面前的,是4月刚刚进驻中心的“1号求职机”。这是由小砖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集岗位推荐、简历生成、模拟面试、政策咨询等功能于一体,依托大数据算法为求职者精准匹配岗位的智能设备。
放下对专业对口的“执念”,小夏认真浏览系统推荐的岗位,向一家人力资源科技企业的实习运营岗投递了简历,很快便收到企业打来的电话。经过沟通,小夏顺利入职,现在每月能获得4500元的实习津贴。企业还表示,她有望在毕业时直接转正。
当前,上海正着力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聚合数字化平台和社会各方资源,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级。联通了“随申办”与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的“1号求职机”,已在宝山、闵行、黄浦、徐汇、长宁等区铺开,累计布点近700台。
智能设备越来越触手可及,而人们更关心的,其实是这种新模式如何提升就业帮扶质效,又将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带来什么改变。
让大家都能用起来
引入1号求职机后,淞南镇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发现,不少居民虽然对这个设备很感兴趣,但又怕要填写各种资料。“尤其不擅长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线上求职的人群,喜欢简单一点、直接一点。”
这实则是很多智能设备面临的难题——如何不沦为“摆设”,让大家都能用起来。“小砖块”的做法是简化用户操作流程。得益于与支付宝的长期合作,1号求职机能够依托支付宝、钉钉的真实数据,让求职者通过刷脸登录、身份核验、确认信息的简单三步,自动生成简历。求职者通过支付宝关联的学信网学历学位认证和人社部门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也会显示在简历中。
用工企业也不必支付费用在招聘网站上发布信息,只要通过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等企业办公系统录入,定向发送到岗位所在区域,该区域的线下求职机就会实时显示招聘信息,招满即撤。“这样能避免出现过期或者不真实的信息导致求职者白白等待回应的情况。我们的核心是匹配求职、招聘两端,促成用工行为发生。”小砖块创始人兼CEO荣海旭说。
在家门口就近上岗
找工作时,许多求职者还会着重考虑通勤成本,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每天横跨几个区去上班的滋味着实不好受。而1号求职机之所以在上海多个区铺开设点,正是为了让求职者就近上岗。
依托大数据算法,系统会优先推荐周边5平方公里内的招聘岗位。去年,从上海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小徐,就在新华路街道凝·新创就汇西镇服务站,使用求职机投递了5份简历,后成功入职长宁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
相较于全职岗位,人们在寻找零工岗位时或许更在意通勤距离。38岁的张女士,高中学历,此前在一家服装厂担任质检员,去年年底因工厂战略搬迁,她被迫失业。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她希望能在家附近打一份零工。
依据张女士的需求,系统快速为其匹配到附近餐馆的服务员零工岗位,每日工作4个小时,时间安排正好能让她兼顾家庭,每月增收的2800元也让她的经济压力得到缓解。最近,张女士还在求职机上登记了“ 社区助老员”全职岗位意向,期待在未来为社区贡献力量,也进一步稳定自己的职业发展。
据介绍,“小砖块”目前已累计服务全职用户5000多万人,去年启动的零工业务已帮助数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解决零工需求。
帮助劳动者增加收入来源
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星期天工程师”在上海涌现,利用周末节假日前往各地为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时至今日,上海依旧是人才高地,外省市也依然需要专业人才的智慧,但许多行业如法律、翻译、设计等已不需要人员流动,远程服务也能解决问题。在“1号职场”平台,这类业务眼下增长迅猛。
前不久,一位上海律师通过平台接了南京某化工企业的单,为企业完成相关协议起草完善工作后获得了5万元报酬。荣海旭称其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一方省钱、另一方凭本事赚钱”的双赢。
对企业来说,在当地没找到合适的律师,想要上海的专业人士,又不想花“冤枉钱”。平台为其匹配的律师来自一家并不知名的律所,但恰好擅长这个领域,双方于是一拍即合。对律师本人而言,接单不用靠律所名气或者熟人介绍,报酬金额则是基于个人信用评级和服务质量决定。“作为平台,我们尊重任何人的就业权利,基于算法的公平帮助用户增加收入来源,让规则来促进他们提升能力从而提高收入。”荣海旭说。
塑造更开放的双边市场生态
历经4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已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的支柱,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关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但是相关行业报告显示,大量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主营业务集中在服务外包、灵活用工、猎头服务等领域。2022年以来,许多企业纷纷选择采用灵活用工平台来降低用人成本、实现合规的税收减免,以及在同等条件下提升企业盈利能力、解决现金流问题。
有业内人士提出,这些机构在服务企业方面越做越细,但在服务劳动者、帮助劳动者创收方面有所欠缺。“现在不应再按传统的逻辑只考虑B端的需求,该从C端的角度去考虑市场和商业模式。”
为此,像“小砖块”这样的人力资源科技企业希望凭借AI数字化能力优势,塑造更开放的双边市场生态,与更多行业内的服务商紧密协作,共同促进底层数据的无缝对接,破除信息壁垒,发挥各机构在商业与管理咨询、薪酬福利、教育与培训等多个领域的优势,继而推动整个系统效能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