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国特朗普政府以“保护本土文化主权”为由,宣布对非北美合拍类进口电影征收100%关税。这一政策直接冲击好莱坞六大制片厂每年超200亿美元的海外票房收益(据美国电影协会2024年报)。面对成本飙升,全球电影产业链被迫重构——越南、马来西亚等新兴影视基地凭借政策红利与低成本优势,正成为跨国制片方规避关税风险的“战略要地”。
一、关税新政:好莱坞全球化战略的“断链刀”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精准打击了依赖海外市场的好莱坞商业逻辑。2024年,北美以外市场贡献了美国电影全球票房的73%(Statista数据),其中中国(58亿美元)、欧盟(41亿美元)、东南亚(19亿美元)为前三大票仓。新增关税意味着《复仇者联盟6》这类投资3.5亿美元的大制作,仅在中国市场就需额外承担1.74亿美元关税(按票房分成比例计算)。迪士尼内部人士透露,其已暂停3部原定2026年上映的漫威电影立项。
二、越南的“东方坞”野心:税收杠杆撬动产业迁移
越南政府迅速抓住机遇,于2025年3月升级《影视产业促进法》,将外国剧组增值税减免从30%提升至45%,并承诺提供拍摄场地租金补贴(河内影视城日租金低至2800美元,仅为洛杉矶的17%)。
成本对比:在越南拍摄动作片日均成本约12万美元,较加州节省38%(《Variety》2025年行业白皮书)。
基础设施突破:岘港数字特效基地已引入英国Framestore、韩国WYSIWYG Studios等技术团队,渲染算力达16 petaflops,可承接中型科幻片后期制作(越南文化部公告)。
成功案例:华纳兄弟《湄公河行动2》全程在胡志明市拍摄,制片成本压缩至9800万美元,较原计划降低22%,并利用越南-欧盟自贸协定以“合拍片”身份规避关税。
三、北美困局:工会制度与流媒体夹击下的高成本陷阱
即便没有关税压力,北美电影业已面临结构性危机。美国导演工会2025年新合约规定,剧组每日工时不得超过12小时,导致拍摄周期平均延长23天(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经济研究中心数据)。与此同时,Netflix、Apple TV+等流媒体平台持续挖角传统制片人才,使得A级导演单片薪酬从2000万美元飙升至3500万美元(《好莱坞报道者》薪酬调查)。
四、战略权衡:跨国制片方的“3D博弈”
面对关税与成本的双重压力,头部公司正采取差异化策略:
迪士尼模式:在河内设立东南亚创意中心,联合当地VNG娱乐集团开发本土化IP,如越南神话改编动画《雒龙君》全球票房达4.3亿美元。
独立制片突围:A24公司通过“35%北美实拍+65%海外数字合成”的分割制作流程,将《AI启示录》的关税敏感度降低至预算的9%。
政策套利:索尼影业与加拿大魁北克省达成协议,凡雇佣20%以上法语区演员的影片可认定为“北美合拍片”,成功规避《蜘蛛侠:终极平行宇宙》的关税冲击。
特朗普关税政策意外加速了全球影视产业的“去中心化”进程。越南等国虽难以短期内替代好莱坞的创意生态,但其成本优势与政策灵活性已重塑产业链地理格局。正如派拉蒙CEO布莱恩·罗宾斯所言:“未来不会再有‘好莱坞大片’,只有‘全球协作的超级内容’。”这场关税风暴,或许正是电影工业4.0时代降临的催化剂。
(本文数据来源:美国电影协会2024年度报告、越南文化部2025年政策文件、《Variety》行业白皮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经济研究中心公开资料)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