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黎巴嫩寻呼机爆炸事件仍在持续发酵。
这一被称为现代特洛伊木马的恶性事件引发了大家对包括手机、智能汽车在内的智能终端安全问题的恐慌。根据目前各方披露的消息,是以色列的情报部门策划了这一系列的爆炸事件。
那么,以色列情报机构到底是如何操作的?谭主翻阅了以色列情报部门的相关历史资料,并从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要说的是,暗杀,或者叫定点清除行动,是以色列情报部门最为热衷采取的手段之一。
曾有一位以色列情报机构的负责人说过,采取暗杀比发动全面战争要道德得多,在除掉对方的主要人物后,全面战争也就打不起来,并且还能挽救双方无数士兵和平民的生命。
他嘴里的主要人物,并不只限于领导人。以色列情报部门曾做过测算,除掉一个组织20%-25%的人,就能使一个组织崩溃。
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曾评价称,暗杀,是以色列国家政策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认知下,以色列情报部门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研究如何搞定点清除。
在对这三大情报机构的历史进行梳理后,谭主把目光锁定在了摩萨德身上。摩萨德下属有三个比较重要的部门:
其中,连接点侧重于海外间谍活动,彩虹负责电子监控与窃听,而凯撒利亚,则负责秘密的特殊行动。
这种特殊行动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007那样的暗杀行动凯撒利亚下属一个叫做Kidon(刺刀)的小队,大概有40人左右,这个小队的成员拥有双重国籍,精通外语,负责在国外执行任务。
根据披露,刺刀的成员必须擅长驾驶汽车与摩托车、跟踪与摆脱跟踪、闯入建筑物、徒手搏斗以及伪装,以方便他们执行任务以及撤离现场。
而凯撒利亚中还有一部分人,负责的也是暗杀。相较于刺刀来说,这些暗杀行动更为隐蔽。
在翻阅凯撒利亚的资料后,谭主找到了几个他们执行暗杀任务的案例。
凯撒利亚曾经研究了一种藏在书里的炸弹。这种爆炸装置由金属杆、弹珠和强力弹簧构成,当书合上时,炸弹不会炸。但当书打开时,炸弹就会爆炸。
||图片示意
在形容这个炸弹威力时,情报机构人员是这样描述的,20克的雷管要是在你手中爆炸,你的手指就全没了,而这种炸弹的雷管有300克,在一个人的眼前爆炸肯定会要了他的命。
与此同时,凯撒利亚还研究了一种藏在信封里的炸弹。这种炸弹平时不会爆炸,但抽出信件时会爆炸。除了这些,还有在电脑、各种器材中放置炸药等各种手段。
也就是说,这种定点清除,是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暗杀,而非使用枪械。
以色列一名叫做罗南伯格曼的调查记者,曾经写过一本叫做《先发制人》的书,书里边记录了不少以色列情报机构采取的这种类型的暗杀事件。
其中一个案例,就提到了手机。
当时,以色列情报机构想要暗杀一个人。他们通过这个人的侄子,送给暗杀对象一部手机。以色列情报机构和暗杀对象侄子说的是,我们在手机里藏了一个小型发射器,这样我们可以监听你叔叔的电话。
但实际上,以色列情报机构在里边安装的,是一个含50克炸药带远程触发装置的炸弹。当以色列上层决定实施暗杀行动时,情报人员引爆了炸弹。
当然,可能有人会问,刚才提到的事件,暗杀对象都是个人,但黎巴嫩寻呼机爆炸事件针对的是一群人,这又是怎么实现的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凯撒利亚的另一个特点。
凯撒利亚的负责人曾提到,我的人不是突击队员,我要找的是那种能在大马士革的军队医院里当护士的女人,或者能在开罗当考古学家的男人。
也就是说,这些人的伪装不在于高超的化妆技术,而是他们能扮演某种身份的人医生、编剧、摄影师,以及商人。
凯撒利亚有大量的行动资金,根据披露,凯撒利亚的这些人通过开空壳公司等各种方式,在全球各地开了数百家商业公司。
其中有设备公司。资料显示,当年以色列情报机构计划向萨达姆出售一个崭新的现代电视演播室,而炸弹就藏在屏幕中,当萨达姆面向屏幕说话时,情报机构可以引爆炸弹。
其中也有航运公司。在一次活动中,以色列情报机构需要民用的船只为其掩护,凯撒利亚控制的航运公司就提供了这样的掩护。
谭主就发现,此次黎巴嫩寻呼机爆炸事件,被怀疑参与向黎巴嫩销售寻呼机的两家公司,都是空壳公司,它们注册于同一时段。
这背后,有一条完整的以色列情报部门的操作链条。
尽管传呼机是一种比较老的设备,但如此大批量地改造也绝非易事。由于传呼机没有软件,它要运行的程序和指令是提前烧录在硬件中的,所以远程引爆指令需要在生产线就写进机器里一段代码。这也意味着这批传呼机在生产端就出了问题。并且,这种改造一定是需要一条完整的生产线才能完成的。
那在生产完之后,以色列情报机构还需要做哪些事情呢?
电子工业专家和谭主提到一个关键的环节物流。他表示:
黎巴嫩真主党是受美国制裁的,卖给黎巴嫩真主党东西,无论是物流还是结算都在美国的监管之下,而如此大规模的交易,还是传呼机这种东西,美国不知情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如此复杂的设计,如此精密的配合,才让这场暗杀行动,变得那么出乎意料。
但这种对所有人进行无差别杀伤的行径,越隐秘,也就越应该被人唾弃。
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在杨浦响起,历史的回声与时代的共鸣交织成磅礴乐章。5月8日上午,国歌纪念广场上,一场以“大国之声:永远的国歌”为主题的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活动在此举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者后人、党史专家、上海革命场馆联盟单位及词曲作者的故乡湖南长沙、云南玉溪场馆代表与杨浦社会各界共同追忆国歌诞生的峥嵘岁月,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词谱问世的重要时刻,以铭记致敬未来,唱响“永远的时代强音”。
共塑中华,为国而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歌展示馆打造涵盖研学思政、音乐思政、戏剧思政、冠军思政的“为国而歌”大思政品牌,2024年《“为国而歌”国歌展示馆里的思政课》入选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活动中,国歌展示馆“为国而歌”大思政品牌项目迎来迭代升级。杨浦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程绣明,区政协主席邰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向义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老杨树宣讲汇”、“为国而歌”特聘专家、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代表共同启动“为国而歌”大思政品牌提升工程,为红色文化教育注入新动能。中共杨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施方,副区长王浩为党史专家、《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者后人、收藏家代表颁发“为国而歌”大思政品牌特聘专家证书。现场国歌展示馆与湖南长沙田汉文化园、云南玉溪聂耳纪念馆签署三地共建共享协议,三方将搭建思政教育共建平台,深化国歌精神的研究与传播,标志着品牌建设进入新阶段。
以纸为盾,以文呐喊,让历史说话见证永恒战歌。
90年前的今天,1935年5月8日,上海《申报》《时报》《大美晚报》公开发表了《义勇军进行曲》词谱,这是目前可考的最早刊发记录,标志着这首歌曲正式问世。这首民族战歌熔铸了四万万民众的救亡热望,燃遍大江南北,“大国之声:永远的国歌——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主题特展”揭开面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王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革命文物处处长欧晓川,中共上海市党史研究室科研(宣教)处副处长曹典,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胡琳共同为展览揭幕。1935年《申报》《时报》《大美晚报》原件、电影《风云儿女》分镜头剧本及1949年10月1日紧急灌制的第一版国歌唱片等珍贵藏品首次集中亮相,全景式呈现国歌诞生及发展历程。展览从即日起将持续展出至9月。
文明浸润,文化流芳,让文物活起来传承红色基因和血脉。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在荆州路电通公司完成拍摄,《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该片的主题歌。这部电影的分镜头剧本原件,也是聂耳的遗物,如今从云南省博物馆“回娘家”,回到当年电影的拍摄现场,如今国歌展示馆的所在地。当年主创人员们就在这里唱响了《义勇军进行曲》。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电影《风云儿女》分镜头剧本原件备受瞩目。在云南省博物馆与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有关领导共同见证下,这份承载国歌诞生印记的文物藏品在电通公司原址位于荆州路的国歌展示馆正式亮相。这是《风云儿女》电影分镜头剧本首次公开展示,佐证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演进,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公众提供了近距离触摸历史的窗口。
活动期间,国歌展示馆还公布了首批11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其中3件(套)被评为二级文物,8件(套)被评为三级文物,并面向社会启动新一轮藏品征集,号召社会力量共同守护国歌历史记忆,持续加强红色资源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
现场,“老杨树宣讲汇”代表刘松山,“杨浦少年说”代表姚宸熙、吕婉婷与国歌展示馆讲解员共话国歌故事,老中青三代以沉浸式演绎,串联起国歌背后的历史记忆与时代传承,让现场观众深切感受国歌精神的历久弥新。
此外,由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国歌展示馆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创排的音乐情景剧《励国之歌》现场展演。名家演绎的田汉、聂耳等角色生动还原创作历程,配合沉浸式舞台效果,带领观众穿越回1935年的上海,感受国歌诞生的热血与激情。用音乐创作、舞台展演等艺术形式,传递红色文化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