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 南南合作知识分享中国大洋协会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南南人权论坛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雍和宫
中国供应商 商务 物联 应急 教育 生态 儒学娱乐 微视 生活 食品 道家文化 音乐 记录中国电商中国母婴 数字经济 中国溯源 全球甄选 中医肿瘤民族数智中国康养中国影视动漫高校中国
丝路中国 中国湖北 新山东 中部纵览 中国四川 七彩云南 浪潮资讯衢州有礼 新温州 海丝 海峡常德 兴安岭上兴安盟Hello天津圣洁西藏天辽地宁壮美广西美丽江西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中国提出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有怎样深远的意义?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回应全球性议题?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来临之际,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油画家冯少协做客《大变局》节目,结合自身创作经历阐释了艺术在批判文化霸权、促进文明交流方面可以发挥的独特作用。主要内容节选如下:
《大变局》:您一直关注现实,关注前沿。2013年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后不久,您就着手《海上丝绸之路》大型油画创作。是什么促使您拿起画笔开始这个主题的创作的?
冯少协:我的判断是“一带一路”必定会为世界文明史留下浓重的一笔。所以,我当时就很兴奋。在2013年底,我就开始创作,整整一年多,吃也在画室,睡也在画室,除了开会、上班,基本上就把时间都花在这个创作上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给这套作品写了一个前言。他说,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这些图像也好,画作也好,是零星的,我这套《海上丝绸之路》弥补了这个空缺,是系统性地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
怎么去表现海上丝绸之路?怎么去切入?历史上留下的资料很有限。我后来在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去找资料的时候,看到很多出土、出水的文物,我认为这个要重点去表现。文物它静静躺在那里,但从它身上你可以去遥想当时历史发生了什么。所以这套画最成功的其实是把这些陶器、陶瓷、丝绸,很多文物,把它给表现出来。
《大变局》:用照片的形式来表现不可以吗?为什么非得用油画?照片似乎效率会更高一些,花的时间也更短。
冯少协:在博物馆陈列的是实物,外面的宣传图册有时候是照片。通过艺术家再创作,它带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带有艺术家对历史的看法,还有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是远去的那段历史的味道。这个你是很难从照片或者实物里面看到的。它是另一种情感,另一种风貌,另一种视觉上的效果。
《大变局》:《海上丝绸之路》作品在11站的巡展中,有没有一些让您觉得印象深刻的事?
冯少协:每到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去展览,都受到了很大的重视。观众很喜欢。他们会来要很多资料,问很多问题。虽然每张画都有解释词,但观众看了以后,觉得有必要去深入了解,包括一些政府官员,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向我本人,问一些问题。所以《海上丝绸之路》的目的是在于引发观众对过去这段历史的了解,传播中华的文化,传播中国的好故事。
以前,一个画家到外国去办展览,是很拉风的事情,不管你展什么。但是到后来,出国展览已经不稀奇了。
《大变局》: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那么稀奇了?
冯少协:应该是近十几年。因为中国经济好了,出国的人多了,很多画家都到外国去办展览,所以已经不是很稀罕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把中国的一段历史画成一套画,到海外去展示给外国的观众,向世界去讲述中国过去发生的辉煌灿烂的历史,这是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
《大变局》:艺术家离不开背后的时代背景,也难以摆脱时代的影响。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就是时代的产物。当下,全球面临“文明冲突论”,还有单边主义的负面思潮。您觉得艺术家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回应这些全球性议题?
冯少协:艺术作品作为文化表达的重要形式,它具有很独特的力量。第一要提倡多元化。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文化,有自己很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作为一个画家,我感觉到现在全世界是动荡不安的,有个别国家推行霸权主义,不论是文化霸权、政治霸权、经济霸权,搞单边主义。
艺术有批判的功能,同时也是希望的载体。对弱小国家或者对不符合自己审美、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国家,用“卡脖子”、打压这种做法,我觉得是行不通的,对整个世界的走向是灾难性的。文学家也好,音乐家也好,美术家也好,我们都应该加以谴责,应该多创作一些反对这种霸权主义的作品,反映对世界造成伤害的这种行径。
上世纪30年代,毕加索就画过一张作品,叫《格尔尼卡》。当时纳粹轰炸了西班牙一个小镇,叫格尔尼卡,毕加索把它画出来了,这张画影响很大。这就是批判、揭露和谴责的一张非常好的作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所以艺术有这个功能。
一个真正有责任、有担当的艺术家,应该去表现当下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提出你的文化立场,这样的作品才会被人记住。所以我也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不论你是搞音乐的也好,搞摄影的也好,搞美术的也好,多关心这个时代,多关心这个世界。
《大变局》:今年6月10日,国际社会将庆祝第一个文明对话国际日。这个国际日是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议设立的。您觉得中国这个提议,有着怎样的考量和深远的意义?
冯少协:这说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还有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彰显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倡导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目的在于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加强国与国之间人民的友谊,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大变局》:您肯定注意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刷短视频。您觉得这样一种现象,对像您这样的艺术家进行创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冯少协:我自己也刷。这是科技的发展,这个不会对艺术家产生太大的影响。
《大变局》:您不怕这些观众都去看短视频,不去看您的油画吗?
冯少协:短视频可能对宣传一个画家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他的影响力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手机上看到的作品跟你在美术馆看到的作品,那是两个概念。在美术馆看作品会产生一种非常震撼、非常直观的效果。相当于我们在手机上看电影跟在电影院里面看电影,那效果是不一样的。到美术馆去看原作、看展览的效果跟你在手机上看作品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在美术馆你可以看到原作的那种用笔、色彩,它给人带来的那种视觉的冲击力是不一样的。
《大变局》:现在很多人都可以通过AI一键生成大师级的油画。而您还是需要在画布上一点一滴地去涂那个颜料。您担不担心有一天会被AI取代了?
冯少协:我认为AI可能可以取代其他行业,可能就取代不了艺术家。
冯少协:因为AI生成的作品它是数据,并且它是从几百年来的美术作品中提取的一个数据。它们可以复制人类画画的样式、风格,但是它不能复制人类的情感。画家的每一张画里面,每一笔、每一块色彩都带有艺术家个人的情感。有时候一笔败笔,或者一笔偶然的色彩,都会成为这张画的灵魂,但是AI就不可能有这种情感。所以绘画里面的每一笔,包括这个画面上面的灰尘,沾有画家的头发,这些都是AI没办法做到的。这些艺术家本身的情感都展示在他的一笔一画里面,每一个用色里面。
所以我认为AI是没办法替代绘画作品的,它可以是一个助手,它可以被当成创作的助手,但是它不可能复制人的情感。
编辑:张若梦、张鹤龄、焦元、吕依依、夏芳婷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Copyright ? Chin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