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现如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引领传统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大会的高端对话环节,《中国企业家》杂志副总编辑何伊凡,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小鹏汽车董事长 CEO何小鹏以《新质生产力如何为产业经济赋能?》为议题展开了思想碰撞和交流研讨。
“我们谈新质生产力的时候,离不开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它需要一个怎样的产业发展环境,而不同的产业需要是不一样的。”何伊凡表示,“比如在AI当中,AI和安全之间的关系现在是产业界普遍思考的问题。”
白重恩认为AI的发展有两个可能的效果,一个是给人赋能,让人的生活更有意义。另一种可能是对人的替代,“我希望大家有所选择,更多地去做赋能,少去做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替代,这可能是我们最终的需求。”
周鸿祎指出,“AI要在中国真正引发工业革命,就一定要把它从原子弹变成茶叶蛋,把它拉下神坛,让每个企业都能结合使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AI不会摧毁所有行业,而会重塑所有行业。”
何小鹏表示,“AI的汽车我相信它一定会让以后的汽车有巨大的变化,到了明年,没有强AI能力,没有强自动驾驶能力的汽车都开始难卖,今年我们看到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燃油汽车的销量下行非常快。”
智能科技引领 共创质变未来
在智能科技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数字化转型,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市场趋势。在大会现场,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韦青,百度副总裁、百度搜索总经理赵世奇,华为云Marketing部总裁董理斌围绕《共创质变未来:智能科技引领下的数字化转型与生态构建》议题进行了观点分享。
“不知人,焉知器”。韦青表示,“我们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感觉、知觉、认知、记忆、判断、规划、推理、行动、反馈的集合体,而这些词每一个都是现在人工智能要突破的点,每一个点都有机会。”
赵世奇认为智能体的发展加速了AI大规模落地应用的进程。“我们深信,唯有将智能体分发出去,方能开启掘金之路。百度文心智能体平台已然打通‘开发—分发-变现’的商业闭环。”
董理斌则表示,“AI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解题方式,中国发展AI一个很核心的优势,并不仅仅是在算力、算法上,更是因为我们有无穷无尽的场景,把这些场景开放和AI结合,我们就会找到更优的解题之道。”
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普工委执行委员高庆一表示,“在2024年我们共同经历了科技创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看到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未来计算方式,以可控核聚变为代表的未来能源发展方向,以室温超导纳米材料为代表的未来材料发展方向,这是从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在工具、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里面取得的长足发展。”
在AI等智能科技大爆发的今天,新质生产力成为驱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正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2024探索大会通过搭建产学界交流分享的平台,汇聚智慧,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与落地,为构建更加美好未来贡献“微博之力”。
新闻纸的颜色通常为标准的白色,这种颜色可以保证印刷出的文字和图片清晰可见,同时对眼睛的刺激也较小。
新闻纸的颜色
传统新闻纸颜色
传统的新闻纸,通常被称为“报纸”,其颜色大多数是白色的,这种白色是由于纸张的主要成分是未经漂白的木浆,它保留了纸张的自然色彩,在印刷过程中,通过使用黑色的墨水在白色的新闻纸上打印文字和图像,从而形成对比,便于阅读。
现代新闻纸颜色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的新闻纸可能不再是纯白色,有些报纸可能会使用稍微带有颜色的纸张来增加视觉吸引力或品牌识别度,这些颜色通常是淡黄色、米色或其他浅色调,但仍然保持足够的白色基调以确保印刷内容的清晰可读。
影响新闻纸颜色的因素
纸张原料:传统的新闻纸主要由木浆制成,呈现出自然的白色或微黄色。
漂白过程:如果纸张经过漂白,它可能会更白,但这也取决于使用的漂白剂和技术。
印刷墨水:黑色墨水是最常用的,因为它在白色背景上提供了高对比度,使文字和图像清晰易读。
纸张处理:一些报纸可能会涂布特殊的化学物质以增强纸张的光泽度和耐水性,这也可能影响其最终颜色。
表格:不同类型新闻纸的颜色特征
类型 | 颜色描述 | 原因 |
传统新闻纸 | 白色或微黄色 | 未漂白的木浆,保留自然色彩 |
现代新闻纸 | 淡黄色、米色 | 增加视觉吸引力,品牌识别 |
特殊处理新闻纸 | 变化多样 | 特殊化学物质涂层,增强特性 |
结论
虽然“新闻纸”这个术语通常让人联想到白色纸张,但实际上新闻纸的颜色可能因纸张的原料、处理方式和印刷技术而有所不同,不过,无论颜色如何变化,清晰可读始终是新闻纸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大公司/大事件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周工作时间越来越长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周平均工时为48.6小时,为近6年同期次高,比2019年同期上涨2.9小时,超过“六天八小时”工作制。此外,今年1月、2月以及5月的周平均工时均为最近6年同期新高。2015年以来,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下称“周平均工时”)逐步上涨,2023年的49小时周平均工时为近二十年新高。此外,工作时长增速也在加快:2015—2020年,周平均工时增幅为1.5小时,2020—2023年,增幅为2小时,以每年52个工作周计算,相当于2020—2023年个人工作时长增加了13天(8小时工作制)。(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