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纸的颜色通常为标准的白色,这种颜色可以保证印刷出的文字和图片清晰可见,同时对眼睛的刺激也较小。
新闻纸的颜色
传统新闻纸颜色
传统的新闻纸,通常被称为“报纸”,其颜色大多数是白色的,这种白色是由于纸张的主要成分是未经漂白的木浆,它保留了纸张的自然色彩,在印刷过程中,通过使用黑色的墨水在白色的新闻纸上打印文字和图像,从而形成对比,便于阅读。
现代新闻纸颜色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的新闻纸可能不再是纯白色,有些报纸可能会使用稍微带有颜色的纸张来增加视觉吸引力或品牌识别度,这些颜色通常是淡黄色、米色或其他浅色调,但仍然保持足够的白色基调以确保印刷内容的清晰可读。
影响新闻纸颜色的因素
纸张原料:传统的新闻纸主要由木浆制成,呈现出自然的白色或微黄色。
漂白过程:如果纸张经过漂白,它可能会更白,但这也取决于使用的漂白剂和技术。
印刷墨水:黑色墨水是最常用的,因为它在白色背景上提供了高对比度,使文字和图像清晰易读。
纸张处理:一些报纸可能会涂布特殊的化学物质以增强纸张的光泽度和耐水性,这也可能影响其最终颜色。
表格:不同类型新闻纸的颜色特征
类型 | 颜色描述 | 原因 |
传统新闻纸 | 白色或微黄色 | 未漂白的木浆,保留自然色彩 |
现代新闻纸 | 淡黄色、米色 | 增加视觉吸引力,品牌识别 |
特殊处理新闻纸 | 变化多样 | 特殊化学物质涂层,增强特性 |
结论
虽然“新闻纸”这个术语通常让人联想到白色纸张,但实际上新闻纸的颜色可能因纸张的原料、处理方式和印刷技术而有所不同,不过,无论颜色如何变化,清晰可读始终是新闻纸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甘肃积石山县:震后第一夜
随着救援工作基本结束,12月20日,工作重点转为伤员救治和受灾群众的生活安置。灾区所需的帐篷、保暖物资,到位多少,缺口还有多少?医疗救治、即将到来的考研,如何保障?
记者探访甘肃积石山县最大安置点:从900到1600
总台记者 赵旭:甘肃积石山县最大的安置点,最大变化是帐篷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多。从19日晚上的100顶帐篷,到20日已经有170顶帐篷。安置的受灾群众从900多人增加到1600人。这么多人员增加,无疑给保障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①电力和通信的保障得到了进一步升级。19日,大约有三分之一帐篷通电。现在,所有帐篷都已经通了电。透过帐篷透出的亮光,整个安置区充满了暖意。人员增加给通信带来了很大压力。实际上,整个灾区通信已经恢复到了震前水平。但是对于像集中安置点这种人员特别集中的地方,通信仍然面临不小的困难。多家运营商增设了临时基站,提供了信号增强服务。
②帐篷内的一些细节调整。19日,整个帐篷大概是“三棉一暖”:棉帐篷、棉被、棉褥子加一个炉子(部分有炉子)。而20日,所有的帐篷都添置了炉子,并陆续发放了一些电褥子。当然,与这些设施相配套的是消防人员的增加和备勤的增加,从30人增加到60人。
③餐食变化。此前,还大量提供方便面和解放军官兵带来的一些烩菜,而现在,还有一些爱心人士提供的饺子、牛肉面等美食。
④大家情绪的变化。相比19日,大家可能更加安定、积极。
记者探访震中柳沟乡:救援物资如何通往偏僻乡村?
总台记者 赵旭:与大河家镇相邻的柳沟乡,也是这次地震的震中。据了解,19日,那里帐篷短缺,安置帐篷的人手也短缺。20日早上,我们来到柳沟乡的乡政府,也就是当地的应急指挥部所在地,发现大量物资正在排队进入并进行集中分发。这些物资来自四面八方,包括中央调派的物资,还有来自宁夏、四川等各个省份的物资。搬运物资的人员和安装帐篷的人员也来自四面八方,不仅有当地志愿者,还有人民解放军和各地志愿者等等。而如何让物资能够尽快抵达更偏僻的乡村?这确实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我们注意到,柳沟乡乡政府是一个大型物资集中点和分发点。在那里很多大车进来,更多小车则是开出去,前往各个乡村,甚至到一些因地制宜搭建起的个体安置帐篷点上运送物资。实际上从19日开始,这些物资已经从更大的“动脉”向更小的“毛细血管”延伸。
4月24日10时14分,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党委副书记、南旺村党支部书记李勇发了一条朋友圈信息:“我们村的骄傲,李聪,大社镇南旺村。”几分钟后,这条信息创了他使用微信以来,点赞最多的纪录。
南旺村,2200多亩地,1300多口人。很多当地人,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有身边的人成了一名航天员。
4月25日晚,距离神舟十八号飞船发射开始还有一小时,李聪家的院子就挤满了人。还有人站到了隔壁邻居家的屋顶上,要一起见证这个时刻。
杜伟是李聪的表哥,下班后专程从市区赶过来。“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杜伟说。2009年,读大学的李聪放假回家,带回一张照片。杜伟仔细一瞅,那张合影中还有杨利伟。
“当时李聪特别骄傲地跟我说,这是他师兄。”杜伟回忆,“能看出来,他很羡慕师兄。”杜伟觉得,对于一名农村孩子,能开上战斗机已从村子里走出去很远,他从未想过李聪能成为航天员。
成为飞行员、航天员,并不是李聪最初的梦想。他曾经想当一名歌唱家。
陈兴风记得,李聪小时候很晚才会说话,3岁左右还吐字不清。有一天她发现李聪一遍遍摁家里的一台旧录音机,跟着磁带学一首歌,没几天居然咿呀咿呀唱了出来。
初中时,李聪也是学校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陈兴风记不清多少次帮李聪找演出服装、道具。
这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指令长叶光富对李聪的评价非常吻合:比较活泼,经常在训练中听到他的欢声笑语。
想当歌唱家的李聪是怎么成为飞行员的呢?
李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高三的时候,因为比较喜欢运动,体育方面有一定的特长,好多人认为他适合当飞行员。
李聪擅长游泳。黑龙洞村附近,有一眼龙洞珠泉,当地人说是滏阳河的源头。“他小时候,就喜欢到那游泳,冬天都偷着去。”李军生说。
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没有特别为李聪提供过报班或训练。李军生还记得2008年下半年,李聪拿回家一张招募飞行员的宣传彩页,想要报名。
“我觉得这离咱村里人太远。”李军生说,一番打听后,得知招飞考试属于提前批录取,不影响报考其他大学,他也就没阻拦。
2009年初,李聪通过飞行员体检,回到河北峰峰春光中学(2015年改名河北峰峰第一中学)准备高考。他的班主任胡云林不断给李聪打气,让他一定咬紧牙关挺下这几个月。“对于农村孩子,这是天大的机会,不能因为文化课不过关被刷下来。”胡云林说,当时学校组织了几位老师帮李聪巩固成绩。
胡云林强调,李聪非常努力。“老师们顶多是推一把,关键还是孩子个人。这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有着农村孩子吃苦耐劳的特质,也有着质朴坚韧的性格。”胡云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