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大学大四学生刘某乔发表14篇SCI期刊论文的相关信息引发社会关注。重庆大学称,学校高度重视此事,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核实,若发现不当行为,将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起因是多篇官方账号推文发布了2023—2024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重庆代表名录,重庆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21级学生刘培乔的个人介绍中,称其发表SCI一区期刊论文5篇、SCI二区期刊论文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
作为本科生发表了SCI期刊论文达14篇,引发了社会关注。媒体报道显示,以重庆大学、刘某乔姓名作为关键词,在“ReseachGate”官网检索看见,确有14篇来自重庆大学刘某乔的SCI论文发表。不过在这14篇论文中,刘某乔均非第一作者。
同时,多篇论文的作者列表里,出现了重大教授刘某华、刘某龙等。知网数据还显示,自2016年11月8日到2023年6月2日,共计有14项发明专利的发明人中涵盖刘某乔的名字。刘某华、刘某龙的名字也出现在发明人的名字列表当中。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官网显示,刘某华与刘某龙均为该院教师。刘某华属于该院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刘某龙为该院教授,而根据时间判断,刘某乔在2016年应该为初中学生。有媒体报道称,刘某华与刘某乔为父女关系。根据重庆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显示,刘某华现为该院副院长,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分管专业学位培养办公室、创新基地等。
重庆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网站收录的刘某乔的发明专利
5月9日,针对质疑与讨论,国内某顶尖学府在读工科博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因为并非这些论文的第一作者,那么这些论文对于刘某乔来说含金量并不高,“如果她真的参与了论文前后的相关工作,挂名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压根没做工作,强行挂名,为了镀金,那就存在问题。”
前述不愿具名的博士表示,相关推文中称刘某乔“发表”了十余篇论文,但这个表述并不准确,可能夸大了,因为刘某乔并非这些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一篇文章真正有价值的就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大型的实验,可能有十多个人参与,只是在论文作者里有个名字,很难说是做了核心的工作,也就不能说这篇文章是她发表的,但可以说是她参与了。”
国内另一知名高校在读工科博士向极目新闻记者表示,“不过能参与这么多科研项目,学生已经非常努力了,含金量方面,评委可能更关心学生在这些科研工作中的主要贡献。”
5月9日,极目新闻记者尝试联系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但未获回复。重庆大学有关工作人员则回应记者称,目前专项工作组正在调查,没有更多信息可以提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今天是母亲节。我想谈谈女英雄赵一曼,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当87岁高龄的著名导演陈薪伊将自己长达20余年的一个戏剧心愿娓娓道来,现场不少人泪目了。
5月11日,母亲节,上影演员剧团走进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他们与民盟上影总支部委员会一起,举行了特别的《声影》第十季活动。佟瑞欣、王诗槐、赵静、马冠英等艺术家一一上台,他们诵读《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杨靖宇将军战斗至最后的遗言》《东京审判南京幸存者李秀英陈述》《谢晋元家书》《左权致妻子刘志兰的最后一封家书》等写在苦难与不屈中的文字,也带领现场观众重温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丘吉尔《血、汗、泪和辛劳》、戴高乐《告法国人民书》等战斗的号角。全场高燃,而最让人内心触动的,必然有陈薪伊导演的一段未竟之梦。
陈导回忆,2002年,她在东北九一八纪念馆第一次见到赵一曼怀抱儿子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在上海拍的。没有一个人知道她曾经到过上海,没有一个人知道她的丈夫是谁,没有一个人知道宁儿后来怎么样了”。也是那次,陈薪伊读到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深受触动。
“它给了我启发,赵一曼给孩子取名宁儿,是希望永远不要有战争,希望她的孩子和天下所有苦难的人们的孩子都能过上安宁的生活。”后来,陈薪伊在成都认识了宁儿的女儿、即赵一曼的孙女陈红,知道了先烈的亲人即使看过影片《赵一曼》,却又不知故事里的英雄就是自己的妻子、母亲;也知道了,当年赵一曼诞下儿子宁儿,就是在上海执行秘密任务之时,“孩子就出生在上海的路边”……与陈红的结识解开了导演心头的疑惑,也种下戏剧的种子。
2015年,彼时已77岁的陈薪伊创作了剧本《宁儿的自白》。在《声影》活动现场,她的双手微微颤抖,“亲爱的观众们,你们说,这叫我如何不为他们写一部戏啊!”导演说,她心目中最适合演绎“宁儿”的人选正是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尤其是他两鬓染白之后”。
作为此次《声影》总策划,佟瑞欣介绍:“第十季《声影》的舞台上没有演员,只有致敬人;没有豪华的布景,只有真挚情感;没有炫目的灯光,只有震撼心灵的声音。聆听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是以最纯粹的方式,用声音致敬伟大胜利,致敬那场永不妥协的抗争!”
电影人不仅是时代历程的经历者,同时也是时代历程的记录者。电影人用镜头记录幸福、宁静,同时肩负着使命,用镜头记录民族的苦难、不屈、胜利。《声影》开篇从1947年剧团前辈张瑞芳拍摄的黑白影片《松花江上》展开,到1949年纪录毛泽东主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宣读碑文的纪录影片收尾,用镜头回望、铭记历史。
在上海市二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郭伟清看来:“《声影》之《铭记》,这既是一次集体的缅怀与致敬,更是一堂生动的沉浸式党课。”
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陈龙介绍,为了此次《声影》走进基层,剧团多次与上海市二中院沟通协调,特别感谢为今日之《声影》顺利完成付出的剧团制作团队的宋斌和张子萱及导演组的刘威、李立、宗晓军,以及上影演员剧团党支部党员、民盟上影总支盟员和民盟丹凤支部历经两个月的查找影像资料和整理文字资料。
这场活动前,佟瑞欣还走访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并得到了吕老的大力支持。吕老说:“80年前,先辈们用鲜血换来和平;80年后,我们更要用艺术守护这份记忆,让年轻一代听见历史深处的回声。 今天,上影演员剧团带着《声影》走进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走进群众,让文艺与群众零距离是件有意义的事,也很高兴我创作的《红旗颂》会在声影的舞台上响起。”上海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隽也对此次《声影》给予了关心和支持。
《声影》制作人严琳谈到,此次能与当年拍摄《邹碧华》的电影人——佟瑞欣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王诗槐、赵静、马冠英、周国宾、孙清及剧团副团长陈龙、著名演员李宗翰等再次走进人民法院,并携手上海市二中院市二中院至正剧社的干警张革、郎振宇、赵晖兵等,一起在庄严肃穆的法院共同致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活动,有着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