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取景于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的电影《大风杀》上映。
当日,记者走进成为众多影视作品取景地的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斑驳褪色的红色砖瓦墙、错落有致的工业厂房、纵横交错的钢铁轨道,瞬间将人们带回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石炭井工业区。
石炭井,位于贺兰山北段腹地,曾因出产被誉为“煤中之王”的太西煤而声名远扬,享有贺兰山“百里矿区”的盛誉。21世纪初,这个曾经热闹非凡的小镇退出历史舞台,留下一片片工业遗迹。
2017年,宁夏打响贺兰山生态整治修复保卫战,生态环境实现“由黑变绿”的华丽转身,石炭井迎来重大转折。
石嘴山市敏锐捕捉到石炭井独特的自然地貌、丰富的工业遗存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利用当地留存的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厂房、学校、医院、火车站等大量建筑,打造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一场工业遗迹的“蝶变”之旅拉开帷幕。
“这些工业遗存可都是宝贝,不能就这么荒废了,我们要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石嘴山市相关负责人说。这些老厂房、老民居经过巧妙改造,成为影视拍摄的理想场地。改造过程中,既保留了工业建筑的原汁原味,又融入了现代影视拍摄的需求,既节省了成本,又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绿色发展理念。
石炭井独特的工业风貌,极其适合拍摄历史和军事等题材的影视剧,而影视剧通过剧情和宣传,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做到了以游带影、以影促游,打造出集影视拍摄、影视旅游、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式”影视基地。
从小在石炭井长大的王彬见证了小镇的巨大变化。他说:“以前,大家都觉得这地方没啥盼头了,纷纷往外走。现在不一样了,影视产业起来了,好多人都回来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把咱石炭井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如今,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已成为影视创作的“天然摄影棚”和文旅打卡热门地。小镇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每年接待游客超16万人次。《山海情》《我的父亲焦裕禄》《万里归途》等众多影视作品纷纷在石炭井取景拍摄。(中新社记者 于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京ICP备12004265号-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3]4961-14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京ICP证000006号|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石泉路街道铜川综合网格街区党支部在扎实推进全覆盖走访工作中,将“两企三新”党建与日常走访服务深度融合,通过倾听民声、解决诉求,党支部坚持“群众事无小事”理念,以需求为导向,以落实为根本,真正把党建延伸到基层治理末梢。街区党支部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诚凝聚人心,不断提升新兴领域群体的向心力,为城市现代化治理注入新动能。
党员关系“落地生根”党建引领暖“新”更暖心
“书记,我的党组织关系在老家,现在在街区工作,而且我的情况比较特殊,这种情况该转到哪里?“三月底,这则特殊求助摆在了铜川街区党支部书记的案头。
“如何转组织关系”“应该转到哪里”“过程是否复杂”“特殊情况的党员组织关系该如何处理”,从厘清转接流程到协调老家组织部门和目前工作单位,从实地沟通、多方协调、指导操作、解决问题,街区党支部用一周与时间赛跑,最终为这名党员成功“安下”新“家”。一纸组织关系背后,是党组织向街区党员伸出的温暖臂膀,让每个“流动的红色细胞”都能找到归属。
商户与街区“双向奔赴”激发街区共融的乘数效应
"书记,能否帮我们找个周末场地做推广,主要是宣传我们线上APP小程序,现场也可以提供一些果蔬产品直销。"盒马鲜生品尊店店长的留言引发了一场“资源联姻”。铜川街区党支部迅速化身“资源管家”,作为积极参与街区共建的骨干商户,街区党支部在收到这一诉求后,十分重视第一时间就进行“头脑风暴”,短时间内敲定合适场地、外摆推广时间、果蔬直销产品、安全注意事项等,连续三周的外摆活动不仅让居民享受到新鲜果蔬,更催生了更深度的合作——商户主动答应加入街区“公益市集”活动,成为街区治理的“公益合伙人”。这场“你需我供”的良性互动,正是党建引领下商业生态与社区治理的破圈和交融。
咖啡香里的治理密码一条街区的“光合作用”
我们马上要开展第二届品尊咖啡文化节活动,希望你们能来一起参加。
近期铜川街区党支部成员穿梭于“品尊咖啡一条街”,为了五月即将开展的咖啡文化节活动,在走访过程中,一次次走访,一遍遍询问,一个个确认。从零星门店到半数联盟参与,从品牌推广到党建共治,这场以咖啡为媒的聚会,实则是党建引领下街区资源的“光合反应”。街区党支部充分发挥找人、联人、用人的关系网,进一步扩大街区“朋友圈”,当拿铁拉花与党徽同框,商户们不再是治理的旁观者,而是携手绘就城市风景线的“共生伙伴”。
街区党组织既是商户的“政策顾问”,也是流动党员的“老娘舅”,更是整条街区的“资源枢纽”。在铜川综合网格,“管好一条街”的绣花功夫,正通过党建的细密针脚,绣出“善治一座城”的锦绣画卷。下一步,铜川街区党支部将继续以“需求清单”为针,以“服务矩阵”为线,让组织温暖渗透到每个市场主体的“毛细血管”,真正实现“街事街议、街商街享”的治理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