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去听场演唱会,您会捎带着品尝下当地美食吗?咱们常说一句话叫“来都来了”。到了新地方,不得吃点儿特色的美食,赏儿点独特的风景?现在,这种演出、影视联动游,正在成为文化消费新亮点。
连日来,全国多地迎来演出与旅游的双重热潮。有行业报告预计,“五一”假期期间全国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将超百场,观众人数突破200万人次,带动酒店旅游消费超20亿元。
“3小时的演出,撬动了72小时的消费”。在这场消费变革中,“为情绪买单”的城市生态疗愈经济悄然崛起,“演艺 ”等新型消费范式如何重塑文旅产业格局?
在浙江萧山,“五一”假期杭州奥体AT中心开启“演唱会时间”。三场重量级演出汇聚3万名观众,场馆周边酒店预订率同比提升25%。
场馆运营负责人 刘俊伯:外地观众占比显著增加,场馆特别强化了行李寄存、交通指引等服务。 五一期间相对而言,外地的观众来杭州可能会比较多,我们也对行李寄存、客户服务各方面有所提升和准备,确定他们能在场馆里面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服务。
据了解,95后已占据演唱会观演人群的65%,“为情绪买单”“仪式感消费链”正在重塑市场规则,演出经济不仅拉动短期消费,更形成“观演 住宿 文旅”的全链条增值。这种“演出虹吸效应”在全国多地显现。成都五一前后推出十余场大型演出,配套推出“凭票免费游景区博物馆”政策。
成都市文广旅局宣传推广处 唐中全:一季度演出市场票房达2.05亿元,带动综合消费超12亿元。我们将演出与文旅相结合,观众凭演唱会、音乐节的门票,在举办前两天至后两天期间,可免费游览青城山、都江堰、熊猫基地、武侯祠、金沙遗址等10余个景区或博物馆,演唱会带动旅游的发展是很明显的。今年一季度,全市的营业性音乐演出超过1200场,增长超过30%,带动综合消费超过12亿元。
3小时的舞台表演正在转化为72小时的城市深度体验,消费半径从场馆扩展至整个目的地。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韩元军介绍,当前每年我国音乐旅游市场规模已达300亿左右,预计2030年将成为千亿产业。以音乐节、演唱会为代表的音乐旅游具有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综合带动效应。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 韩元军:以音乐节、演唱会为引领的音乐旅游市场火热,一方面反映了当前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对高品质文旅产品的需求旺盛,特别是对能充分释放情绪价值特色文旅产品的喜爱。另一方面反映了高品质供给激发有效文旅市场需求的巨大潜力。旅游目的地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升级能为音乐节、演唱会全面赋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进而音乐会、演唱会与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协同发展、相互赋能的关系。
不仅大型演演出与音乐节成为城市流量入口。当传统文化遇见现代演绎,河南安阳的《太行·红日》沉浸式实景演出也在探索文旅融合新赛道。通过声光电技术重现红旗渠开凿场景,观众在70分钟里穿越时空,感受“人工天河”背后的奋斗史诗。游客感叹,演出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红旗渠精神,坚韧不拔的力量直击人心,折射出文化IP的情感穿透力。
通过科技和现代舞美结合起来,就是能让你瞬间在历史山水间活过来的那种感觉。特别是像红旗渠开凿场景的那种再现,能让你感觉到劈开太行的震撼。
“五一”假期,国家大剧院版歌剧《女武神》正式上演与观众见面,七国艺术家通力协作以5小时超长篇幅呈现史诗叙事。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 张尧:演出通过特别安排错峰观演、弹性幕间休息提升观演舒适度,配套推出主题打卡区、公共空间互动演出及限量文创周边,带动观演衍生消费,形成艺术品质与消费体验的双升级。我们在幕间休息期间安排了多样活动,希望观众能够在国家大剧院的空间里收获更多沉浸式的体验,在艺术氛围中,“有得逛、有得玩儿”。其次,我们还创新推出“公共空间演出”形式,中场休息期间由歌剧角色扮演者进行小提琴独奏、三重奏等互动演出,融合艺术与生活场景。大剧院推出限量版《女武神》主题文创,形成生机盎然的文旅消费,延伸了文化产品的影响力。
从万人演唱会到沉浸式演艺新空间,各地为市民与游客打造节日氛围浓厚的文化盛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演艺 ”模式的全新尝试,正在推动文商旅的深度融合联动,构建起城市消费的新场景。
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文化消费正从可选项向必选项转变。有数据显示,90后、00后已成为演艺消费主力军,他们更注重体验感和参与感,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分析,现代人通过文化消费完成情感释放与身份认同,演出成为连接个体与城市的社交载体。从“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到“为一座城收藏一段记忆”,文旅新业态产生的深层逻辑在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魏鹏举:所谓为情绪买单的文旅新经济增长点,我觉得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消费升级。这意味着我们在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关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所有消费的根本动力,也是消费升级的基本方向。音乐 旅游,影视 旅游,美食 旅游,研学 旅游……其实总体都是朝着满足和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个基本的消费动能和消费升级的逻辑而不断拓展的一些新的业态。我想按照这样一个方向和逻辑,对我们不断培育开发文旅新业态,推动内需的增长,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方面会做得越来越好。
如果去听场演唱会,您会捎带着品尝下当地美食吗?咱们常说一句话叫“来都来了”。到了新地方,不得吃点儿特色的美食,赏儿点独特的风景?现在,这种演出、影视联动游,正在成为文化消费新亮点。
若从黄自的《怀旧》算起,中国交响音乐的探索之路已近百年。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尤可谓是飞跃性的。这一舶来形式与本土语汇的融合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中国作曲家们开始探索交响乐领域内中国语汇的建立。就像赵季平所说,在写交响乐时,“也要用中国音乐的‘母语’与世界对话。”作为交响乐领域的“后生”,这项任务足够艰巨,也足够振奋,而5月3日晚在捷豹·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的“国交声 华夏情”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则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回答。
音乐会以施万春的《节日序曲》开场,也是全场情绪上最奔放的一首。乐队“暖机”非常充分,迅速进入鲜亮的音色状态。抒情的中部充满厚实的流动感,厚重又不黏,尾声颇有一种挥毫泼墨的洒脱感。
赵季平《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其实没有特别外显的民族元素,中国抒情内核在更深的层次。建立在大跳音程上的降E大调抒情主题,可以说是一种色调变暖了的信天游,是悲苦得到灌溉后结出的新果。作品不似西欧协奏曲那样分乐章演奏,而是融合了中国的连缀式曲体。因此,协奏曲所立足的对比性,是在神似水墨画的渐进效果中进行的,一边自然融入民族舞蹈风味浓郁的副部、沉思性的华彩及其后温柔的主题复现(后两点在协奏曲尤其少见)。担任小提琴独奏的陈曦一刻也不曾丢失结构把控和情感说服力。不论国内外,赵季平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总能引起超越地域和文化的热烈感动。其实仅就主题的音高关系而言,不少浪漫主义作曲家——例如勃拉姆斯和西贝柳斯都有类似的构想,但赵季平明确无误地传递出了中国味(而绝非“东方味”),可见其构建中国交响乐之“母语”绝非空谈。
下半场《山河颂》采用既能成套也能独立成篇的交响诗套曲的做法,由5位个性迥异的80后作曲家集体创作而成。第一乐章“世纪”非常大气,配器、旋律和情绪上都填得很满,精心设计的转调布局特别契合当下开放与变动的特质,指挥景焕突出了每一次和声上有意为之的意外进行。第二乐章“文明”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糅合了古琴的自由内省与编钟的浑厚共鸣。第三乐章“奉献”的人格化很明显,应该有隐性的标题性叙事,发展部出色的结构性让人印象深刻。第四乐章“思乡”借鉴了大协奏曲形式,弦乐的分组效果极佳,将现场音响很神奇地分成“前后左右”声道,作曲家对声场一定有深刻研究。末乐章“山河”移步换景,乐队丰富的音色对画面感的营造不在话下。虽是“命题作文”,但情感张力非常强,音乐性和想象力也足够。不过,作为套曲整体的排布统筹还有进步的空间。五个乐章都有悠长厚重的旋律线,且正因为每乐章各为精彩自足的独立体,导致高潮推进略显类似和重复,听到后半程有些疲劳。
中国交响乐团和指挥家景焕的表现令人振奋,其音色,特别是铜管的风采为作品增色不少。优秀的作品和演绎共同构成了一场好听的音乐会——是的,好听。“80后”青年创作者从“30、40后”老一辈作曲家手中成功接棒,避开浮于表面的民族与前卫标签,传递音乐动人的本质。中国交响乐“母语”之养成,我们且拭目以待。(作者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所编译)
摄影:叶辰亮